西施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991页(1069字)

【名称出处】:《中国药用动物志》

【概况】:

异名 沙蛤、车蛤。

基源 为蛤蜊科动物西施舌的全体。

原动物 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 Spengler

历史 本品历代本草未见记载,为民间用药,《中国药用动物志》收载入药。

形态 贝壳较大,全体略呈三角形。壳质薄而脆。一般壳长70mm左右,壳高约为壳长的4/5,壳宽约为壳长的1/2,最大壳长可超过80mm。壳顶位于背缘中央稍靠前方,且高出背缘。

壳顶前方略凹,后方较为凸出。前缘与后缘所成之夹角约90°;腹缘略近圆形。

小月面近椭圆形。楯面狭长,呈披针形。

壳面平滑,无放射肋,生长纹细密而明显。壳表面黄褐色,壳皮发达,具光泽,沿着生长纹有茸毛。

壳顶部为淡紫色。腹部黄褐色。壳内面为美丽的淡紫蓝色,顶部颜色较深,铰合部较宽,外韧带小,黄褐色。

内韧带棕黄色,极发达,位于宽而深的三角形韧带槽中。左壳主齿1枚、呈“人”字形,右壳主齿2枚呈“八”字形。前、后侧齿发达,都呈薄片状,左壳单片,右壳双片,两片中间形成一个狭而深的沟。

前闭壳肌痕较小,略呈长方形,背缘延长呈带状;后闭壳肌痕略大,呈卵圆形;外套痕明显,靠近腹缘,外套窦宽而浅,半圆形。

生境与分布 栖息于潮间带下区及浅海的沙滩中。

埋栖深度约60~70mm。繁殖于春夏间。

为中国沿海广布种,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福建南几岛、霞浦、平潭)及南海(福建厦门、东山;广东大陆沿岸)。

【生药】:

采集 在朔、望大潮期间,到海滨采捕,一般鲜用。

【药性】:

性味 《本草从新》:“甘、咸,平。”

功效 滋阴养液,清热凉肝。

主治 肝肾阴虚,腰膝酸痛,目赤。 ①《本草从新》:“补阴,益精,润脏腑,止烦渴。” ②《随息居饮食谱》:“开胃,滋液养心,清热息风,凉肝明目。” ③《中国药用动物志》:“补阴血,益精髓,清肝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30~50g。

上一篇:西河柳 下一篇:西洋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