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052页(1802字)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

异名 花椒(《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具椒子、山巴椒(《广东药用植物手册》),花椒、岩椒(《采色生草药图谱》),臭花椒、玉椒(《湖南药物志》),山花椒、椒(《浙江天目山药物志》)。

基源 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竹叶花椒的果实。

原植物 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Zanthoxylum planispinum Sieb.et Zuc:c.)

历史 竹叶椒,最早见于《图经本草》,在秦椒条下有“……今成皋诸山,谓之竹叶椒,其木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可着饮食中,又用蒸豚最佳。”现成皋一带,确有竹叶椒的分布,《图经本草》所载的竹叶椒,是否即现今的竹叶椒,由于记载简单,尚需进步查证。

形态 灌木或大灌木,枝扩展,具皮刺,通常弯斜,基部扁,老枝上的皮刺,基部常木栓化,暗灰褐色。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短不一;叶柄无毛,具翼;叶轴下面有皮刺,或在上面小叶片基部处有托叶状的小皮刺一对;小叶3~9,对生,纸质,无毛,长2~12cm,宽1~2.5cm,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小圆锯齿或无,,侧脉不明显,绝不凸出,有时有稀少的透明腺点。聚伞圆锥花序,腋生,单性,花枝扩展,通常不被毛或被短毛,但结果时几无毛;花细小,青色,花被一轮,6~8;雄花雄蕊6~8,花丝细长,花药广椭圆形,药隔顶部有1色泽较深的腺点,退化心皮先端2裂;稀3裂;雌花心皮2~4,花柱略侧生,柱头略呈头状。果实红色,有粗大而凸起的腺点,成熟心皮1~2,稀为3;种子卵圆形,黑色,具光泽。花期3~5月,果期6~8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图2810)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路边,村舍前后,林下,及丘陵山地。分布于中国秦岭以南各地。。【化学】:

果实含挥发油[1]

附 茎含木兰碱0.02%、竹叶椒碱(Xanthoplanine)0.01%[2]、β-香树脂醇(β-Amyrin)、1-细辛脂素(l-Asarinin)、l-竹叶椒脂素(lPlaninin)[3]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97 [2] 药学杂志(日) 1961;81(2):238 [3] 药学学报 1988;23(6):422

【药性】:

性味 辛,温。

①《贵州民间药物》:“辛,温。” ②《江西草药》:“辛,温,有小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苦、辛,温,有小毒。”

功效 散寒,止痛,祛蛔。

主治 胃寒及蛔虫腹痛,牙痛,湿疮。 ①《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行气消肿,祛风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②《江西草药》:“散寒止痛,解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散寒,行气,杀虫,祛风。治胸腹冷痛,蛔虫肚痛,风寒牙痛,湿毒痒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研末,每次1.5~3g。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江西草药》:“治胃痛、牙痛:竹叶椒果3~6g,山姜根10g。研末,温开水送服。”

单方应用 ①《江西草药》:“治痧症腹痛:竹叶椒果10~15g,水煎服;或研末,每次1.5~3g,黄酒送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竹叶椒根30g。水煎服。

”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毒蛇咬伤:竹叶椒根15~30g,水煎冲酒服,或浸酒内服外涂。”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竹叶椒根60g,白酒250g。泡浸约7天,取浸叶擦伤处。”

上一篇:竹叶菜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