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寄生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527页(1835字)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
异名 虾蚶草(《本草求原》),百子痰梗(《岭南采药录》),螃蟹夹、栗寄生、寄生包(《四川中药志》),路路通寄生、风饭寄生(《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柿寄生(《云南中草药》),扁枝寄生(《西藏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桑寄生科槲寄生属植物扁枝槲寄生的枝叶。
原植物 扁枝槲寄生Viscum articu[atum Burm.f.
历史 原名枫柳,出于《唐本草》,《纲目》始入寓木类,载:“按斗门方云,即今枫树上寄生也。”清《纲目拾遗》引汪连仕云,吊杀猢狲,一名上树猢狲,又名铁角孙儿,乃枫树上风木藤,至年,结成连珠倪,能追风,不换时刻,酒蒸服,加金雀根,当归,石床花根,石蚕,治瘫痪、勾急之要药。”所说系本种。
形态 常绿半寄生小灌木,高20~40cm。茎基部圆柱形,具二棱;小枝扁平,绿色,每一节间呈矩圆状倒披针形或近条形,两面具多条脉。叶退化成鳞片状。花单性,雌雄同株,生于关节上端凹陷处,每簇3朵,中央为雌花,侧生的为雄花,花基部有2片合生成盘状的小苞片;雄花小,花被4裂;雄蕊4,无花丝,花药多室,贴生于花被上;雌花长约1.5mm;花被4裂;裂片三角形;子房下位,花柱短,圆锥形。
果实近卵形,径约4mm,基部具宿存小苞片。
花期5~6月,果期7~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540页.图1080)
生境与分布 常寄生于果树、枫香和栎树上。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东、湖南、湖北、福建、台湾等地。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
【化学】:
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齐墩果酸酯、古柯二醇(Erythrodiol)及肌醇(Inositol)[1]。尚含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圣草酚-7-O-β-D-葡萄糖甙、槲寄生新甙I(Viscumneoside I)和槲寄生新甙V(Viscumneoside V)[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62 [2] 华西药学杂志 1990;5(2):63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①《生草药性备要》:“辛,平。” ②《四川中药志》:“温,苦、涩。”
功效 祛风,活血,除湿,止咳,祛痰。
主治 腰肢酸痛,风湿骨痛,劳伤咳嗽,赤白痢疾,崩漏带下,产后血气痛,疮疥。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去湿,洗疮疥、癞风毒烂,酒风。” ②《本草求原》:“祛风散湿。治肿痛,洗烂脚疥癞。浸酒良。” ③《岭南采药录》:“脚弱,以之浸酒服;红白痢疾,水煎服。” ④《陆川本草》:“镇咳,祛风湿。治咳嗽多痰,风湿骨痛。” ⑤《四川中药志》:“治虚损劳伤咳嗽,红崩白带,产后血气痛及小儿惊风。” ⑥《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止咳化痰,催乳,散血。治关节痛.腹痛,风湿跌打。” ⑦《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腰肌劳损,瘫痪.衄血,小儿惊风。” ⑧《西藏常用中草药》:“治腰腿酸痛,高血压,胎动,乳少。”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炖肉服,30~60g;或浸酒服。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①《云南中草药》:“治小儿牙疳:扁枝槲寄生全株,研末吹入患处。” ②《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瘫痪:枫香寄生(干品)15~30g,水煎服。” ③《云南中草药》:“治牛皮癣:扁枝槲寄生研末,用鸡蛋油调匀搽患处。”
食疗 ①《四川中药志》:“治产后气血痛:螃蟹夹、醪糟炖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妇人白带:螃蟹夹、百节藕、天冬、兰草根、白及煎水,炖猪心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