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蔷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550页(1111字)
【名称出处】:《中国植物志》
【概况】:
基源 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刺蔷薇的叶、花、果和根。
原植物 刺蔷薇Rosa acicularis Lindl.(R.acicularis Lindl.var,gmelini Meyer)又名大叶蔷薇(《东北植物药图志》)。
本种形态变异较大,有人分别给以变种名称如:少刺蔷薇(var.taquetii Nakai)、多刺蔷薇(var.gmelini C.A.Meyer)、刺果蔷薇(var.setacea Liou)和腺刺果蔷薇(var.glandulosa Liou),由于许多中间类型存在,不易划分。且都可同等入药。
形态 灌木,高1~3m,小枝圆柱形,稍微弯曲,红褐色或紫褐色,无毛;有细直皮刺,常密生针刺,有时无刺,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7,连叶柄长7~14cm;小叶片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5~5cm,宽0.8~2.5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近圆形,稀宽楔形,边缘有单锯齿或不明显重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中脉和侧脉稍微下陷,下面淡绿色,中脉和侧脉均突起,有柔毛,沿中脉较密,叶柄和叶轴有柔毛、腺毛,和稀疏皮刺;托叶大部分贴生于叶柄,离生部分宽卵形,边缘有腺齿,下面被柔毛。
花单生或2~3朵集生,花梗长2~35cm,无毛,密被腺毛;花直径3.5~5cm;萼筒长椭圆形,光滑无毛或有腺毛;萼片5,披针形,先端常扩展成叶状,外面有腺毛或稀疏刺毛,内面密被柔毛;花瓣5,粉红色,芳香,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宽楔形;花柱离生,被毛,比雄蕊短。果梨形、长椭圆形或倒卵球形,直径1~1.5cm,有明显颈部,红色,有光泽,有腺或无腺。
花期6~7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7卷.403页.图版62∶4-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50~1820m山坡阳处、灌丛中或桦木林下,砍伐后针叶林迹地及路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
北欧、北亚、北美均有分布。
。【药性】:功效 叶:解毒消肿。
根: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收敛杀虫。果实:健脾胃,助消化。
主治 根:风湿疼痛。果实:性神经衰弱,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胃溃疡,泄泻,慢性肾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