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584页(1390字)
【名称出处】:《广西药用植物图志》
【概况】:
异名 蕨薯(《广西药用植物志》),梳篦草(《四川中药志》),狗核莲(《福建中草药》),冰果草(《贵州民间药物》)。
基源 为肾蕨科肾蕨属植物肾蕨的全草。
原植物 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L.)Trimen
余项参见“马骝卵”条。
。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
【化学】:
地上部分含红杉醇(Sequoyitol)及甾醇[1,2]。
附 块茎含蛋白质、脂肪、还原糖及戊聚糖[1]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02 [2] CA 1988;108:201760v
【药性】:
性味 苦、辛,平。
①《贵州民间药物》:“干,苦。” ②《四川中药志》:“温,淡、辛。” ③《泉州本草》:“甘、辛,平而涩。”
归经 入肝、肾、胃经。
《泉州本草》:“入肝肾、胃、小肠经。”
功效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 黄疸,淋浊,小便痛,痢疾,疝气,乳痈,瘰疬,烫伤,蛇虫咬伤。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治刀伤,吐血,淋浊,不孕。” ②《四川中药志》:“治乳痈及产后乳肿。” ③《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气。
” ④《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肺热咳嗽,蜈蚣咬伤,汤火伤,小儿疳积,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贵州民间药物》:“治淋浊,小便点滴,疼痛难忍:蜈蚣蕨(即肾蕨,干用)15g,杉树尖21颗,夏枯草15g,野萝卜菜12g。煨水兑白糖吃。” ②《中草药学》(中册):“治蜈蚣咬伤:肾蕨、红薯叶,加糖捣烂外敷。” ③《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子宫脱垂:肾蕨块茎、棕榈根、扶芳藤、菜头肾各15g,梵天花、蔓茎鼠尾草、仙鹤草各12g。水煎服。
”
单方应用 ①《贵州民间药物》:“治刀伤:蜈蚣蕨嫩叶捣敷。” ②《四川中药志》:“治乳房肿痛,肾蕨嫩茎叶,捣绒敷。” ③《福建中草药》:“治湿热黄疸:圆羊齿(即肾蕨)干全草15~30g。水煎服。
” ④《福建中草药》:“治噎膈反胃:圆羊齿干全草研末10g。每日3次,酒冲服。” ⑤《福建中草药》:“治久痢:圆羊齿鲜叶90g。捣烂,加米泔水调匀绞汁服。
”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乳腺炎、淋巴结炎:肾蕨适量,鲜块茎或全草捣烂敷患处。” ⑦《浙江药用植物志》:“治感冒发热:肾蕨块茎8枚。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