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头鸡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676页(1976字)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
异名 鸡脑壳(《草木便方》),鸡公头(《分类草药性》)。
基源 为鳞毛蕨科贯众属植物贯众的根状茎。
原植物 贯众Cyrtomium fortunei J.Smith(Aspidium falcatum Sweet var.fortunei Bak.),又名小晕头鸡(《陕西中草药》),大叶狼衣(浙江),神箭根(广州),铁狼鸡(贵州),小野鸡尾(湖南)。
历史 贯众《本经》始载,列入下品。
而《纲目》中所载与宋《图经本草》相似。
《植物名实图考》载:“尔雅,泺,注,叶圆锐茎,毛黑,布地,冬夏不死。”《蜀本草》谓:“似狗脊,状如雉尾,形容最切,其叶对生,无锯齿,与狗脊异耳。”综合上述的考证,有关贯众的记载,品种相当混乱,其中所述均系本品。中国目前所用的贯众,涉及此品种的甚少,仅限于民间用药。
形态 植株高30~70cm。根状茎短而斜升,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阔卵状披针形黑褐色大鳞片。
叶簇生;叶柄长10~25cm,禾秆色,有蔬鳞片;叶片长圆形至披针形,长20~45cm,宽8~15cm,基部不缩狭,单数,一回羽状;羽片10~20对,镰状披针形,有短柄,基部圆楔形,上侧稍呈尖耳状突起,边缘有细锯齿;叶脉网状。孢子囊群背生于内藏小脉顶端,散生;囊群盖棕色,圆盾形,全缘。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27页.图45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2300m的山地林缘、山谷及路旁。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日本、朝鲜、越南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挖根茎,以8~9月采者为多,除去细根及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
鉴别 根茎短小,形如鸡头,长5~8cm,粗3~4cm;表面黑褐色,密被多数叶柄残基,并有棕黑色弯曲的细根,顶端部有红棕色微带光泽的鳞片。叶柄残基瘦小,断面四方形。气微,味淡。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附 地上部分含异槲皮甙、紫云英甙、冷蕨甙(Cyrtopterin)、贯众甙(Cyrtomin)。根茎含黄绵马酸(Flavaspidic acid)、鞣质、挥发油、氨基酸等[1,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91 [2]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08
【药性】:
性味 苦,微寒。
①《四川中药志》:“微寒,苦。有小毒。” ②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平,苦、涩。”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息风,散瘀止血,驱虫。
主治 感冒,热病斑疹,痧秽中毒,疟疾,痢疾,肝炎,肝阳眩晕头痛,吐血便血,血崩,带下,乳痈,瘰疬,跌打损伤。 ①《分类草药性》:“治一切虚损,妇女崩带,头昏耳聋。” ②《天宝本草》:“清火解毒,除瘟症,红白痢症,赤白带下。”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补虚弱,消伤肿,接骨。治跌打损伤,治血逐瘀。”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盗汗。” ⑤《四川中药志》:“治头昏头痛,血气胀痛。” ⑥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息风,清利头目,凉血,养血,解毒,散瘀。治时行瘟疫、疟疾、瘰疬,疮疡肿毒,虫积腹痛。” ⑦《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降血压,杀虫。治高血压,头晕头痛;预防及治疗急性传染病,蛔虫、蛲虫症。
” ⑧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活血散瘀,止血,杀虫。治热病斑疹,肝炎、痢疾,吐血,便血,尿路感染,蛔虫、蛲虫、绦虫,刀伤出血,毒蕈中毒,预防流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肠寄生虫病:昏鸡头、使君子肉、槟榔、榧子各10g,水煎服。”
食疗 《四川中药志》:“治血虚头昏痛:昏鸡头15g,配黑鸡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