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吹箫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709页(1113字)

【名称出处】:《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概况】:

异名 鬼吹箫(《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基源 为忍冬科风吹箫属植物鬼吹箫的茎叶及根。风吹箫属全世界约8种,中国有6种。

原植物 鬼吹箫Leycesteria formosa Wall.

形态 灌木,高1~3m,全体常被或疏或密的暗红色短腺毛;小枝、叶柄、花序梗、苞片和萼齿均被弯状短柔毛。叶纸质,卵状披针形、卵状矩圆形至卵形,长4~12cm,先端长尾尖,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或阔楔形,边常全缘,有时波状或具疏齿或有不整齐浅缺刻,上面被短糙毛,中脉毛较密,下面疏生弯状短柔毛或近无毛;叶柄长5~12(15)mm。

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每节具6朵花,具3朵花的聚伞花序对生,中央1花无柄,侧生2花具极短的柄;总花梗长(8~)10~25(30)mm;苞片叶状,绿色、带紫色或紫红色,每轮6枚,最下面一对较大,阔卵形、卵形至披针形,长达3cm,先端短尖至尾尖;萼筒短圆形密生糙毛和短腺毛,萼檐深5裂,裂片圆形、披针形,常2长3短;花冠白色或粉红色,漏斗状,长1.2~1.8cm,外被短柔毛,裂片圆卵形,筒外基部具5个膨大近圆形的囊肿,囊内密生淡褐色密腺;雄蕊约与花冠等长;花柱稍伸出花冠,柱头盾状;子房5室。果实由红色变黑紫色,卵圆形或近圆形,直径5~7mm,具宿存萼齿;种子微小,多数,淡棕褐色,广椭圆形至矩圆形,长1.2~1.5mm。花期(5~)6~9(~10)月,果熟期(8~)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2卷.137页.图版3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100~3300m的山坡、山谷、溪沟边或河边的林下、林缘或灌丛中。

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贵州西部、云南和西藏南部至东南部。印度、尼泊尔、锡金和缅甸也有分布。

。【药性】:

性味 苦,凉。

功效 活血,平喘,祛风,利湿。

主治 跌打骨折,哮喘,风湿性关节炎,黄疸性肝炎,水肿,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煎水洗患处。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肾炎水肿:夜吹箫15~30g,水煎服。”

上一篇:夜来香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