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714页(4494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回阳草(《滇南本草》),长生不死草(《纲目》),还魂草(《分类草药性》),佛手草(《东北药用植物志》),救命王(湖南)。

基源 为卷柏科卷柏属植物卷柏的全草。卷柏属全世界约700种;中国约50种,其中22种供药用。

原植物 卷柏Selaginella tarnariscina(Beauv.)Spring(Stachgynandrum tamariscinum Beauv.)

历史 (《本经》)始载,列入上品。《本草经集注》云:“今生近道,从生石土上,细叶似柏,屈藏如足……。”《图经本草》载:“今关陕及沂、兖诸州也有之,宿根紫色多须,春生苗,似柏叶而细,卷挛如鸡足,高三五寸,无花、子。多生石上。”所述及附图似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5~15cm;有多数须根。

主茎单一,直立,粗短,稀有分枝、顶端丛生多数扇形分叉小枝而呈辐射开展,干时内卷如拳。

营养叶二形,背腹各2列交互着生,背叶斜展,长卵形,急尖而具长芒,外侧边缘狭膜质,并具微齿,内侧边缘膜质,全缘,腹叶斜向上,卵状距圆形,急尖,具长芒,边缘有微齿;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骨状,具锐尖头,边缘具微齿。孢子囊穗四棱形,生于枝顶,孢子囊肾圆形;孢子二形。(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11页.图22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地干旱石上缝隙中或石壁上。

中国各地广泛分布。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根须,去净泥土,晒干。

药材主产于山东、辽宁、河北。

鉴别

性状 全草卷缩成团,拳形或扁球形,一般长5~10cm。

茎短、枝丛生,扁而有分枝,绿色或棕黄色,向内卷曲,质脆易折断、枝上密生鳞片状小叶,叶端锐尖并具长芒,叶基平截,边缘膜质状,在背面叶的膜质边缘常棕黑色或灰棕色,有不整齐的细锯齿或全缘,叶片表面光滑无毛,质厚而稍硬,无柄。

气微,味淡。以色绿、叶多、完整不碎者为佳。

显微 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径向延长,外壁稍增厚。厚壁细胞层占茎横切面的极大部分,近背、腹两侧各有一个叶迹维管束,厚壁细胞内含红棕色物。薄壁细胞层细胞排列疏松,内含油滴。

内皮层不明显。维管束周韧型,3个并列,中央1个较大,新月形,木质部由多角形管胞组成。(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518页.图500) 粉末:叶上、下表皮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气孔不定式,多见于下表皮,副卫细胞4~7个。叶缘细胞狭长,齿芽常由2~3个尖形狭长的细胞并列组成,长可达1000μm以上。

螺纹管胞常见,两端渐尖,直径约19μrn。小孢子圆球形,径35~70μm,表面有不规则瘤状突起;大孢子亦圆球形,直径370~400μm。

(图见同上.519页.图501)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加甲醇50ml,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干,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用异丙醇-浓氨水-水(13:1∶1)为展开剂,展距10cm,喷2%三氯化铝甲醇液,于紫外灯下检视,有7个斑点,从下到上依次为亮蓝、暗黄、亮黄、淡黄3个斑点、红色。(图见同上.图502)

加工炮制 卷柏炭 取净卷柏段,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含苏铁双黄酮(Sotetsuflavone)、穗花杉双黄酮、扁柏双黄酮、异柳杉素及芹菜素、海藻糖等[1]。卫矛醇、胡萝卜甙、三十二烷酸、二十八烷酸[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29 [2]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晓红)论文.1994(6)

【药性】:

性味 辛,平。

①《本经》:“辛,温。” ②《别录》:“甘,平、微寒。” ③《本草备要》:“生用辛,平;炙用辛,温。” ④《广西中药志》:“淡、微涩,微寒。”

归经 《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血分。”

功效 活血通经,炒炭止血。

主治 闭经,子宫出血,便血,痔疮出血,腹痛,跌打损伤。 ①《本经》:“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癥瘕、血闭、绝子。” ②《别录》:“止咳逆,治脱肛,散淋结,头中风眩,痿,强阴益精。” ③《药性论》:“治月经不通。” ④《日华子本草》:“镇心,除面颇,头风,暖水脏。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 ⑤《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行气,炒黑止吐血。”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尿血。” ⑦《安徽药材》:“外用可治刀伤。” ⑧《南宁市药物志》:“治热性肠出血及子宫出血,外用接骨。” ⑨《中药大辞典》:“生用破血,炒用止血。生用治经闭、癥瘕,跌打损伤,腹痛,哮喘;炒炭用治吐血,便血,尿血,脱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9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疏》:“孕妇禁用。” ②《本草汇言》:“非血有瘀蓄,或不因瘀蓄而致疾者,不可轻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木香、白芍,治胃脘痛。

②配马鞭草,治哮喘。 ③配仙鹤草,治吐血。 ④配侧柏叶、小蓟,治尿血。

⑤配当归、白术、丹皮,治妇人血闭成瘕,寒热往来,子嗣不育。

⑥配茜草、白及,治肺出血。 ⑦配田基黄、茵陈,治黄疸型肝炎。 ⑧配白花舌草、穿山甲、石见穿,治肝癌。 ⑨配栀子、藕节,治妇人逆经。

⑩配地榆、明矾,治褥疮。 ⑾配侧柏叶、棕榈,治肠风下血。

⑿配防风、乌梢蛇,治皮肤风疹瘙痒。

方选和验方 ①卷柏散(《太平圣惠方》)治肠风腹痛,下血不止:卷柏30g,当归23g(锉,微炒),黄芪30g(锉),白术23g,枳壳60g(麸炒微黄,去瓤),白芍药23g,干姜15g(炮裂,锉),甘草23g(炙微赤),川芎23g,熟干地黄30g。

上药捣筛为散。每服9g,以水300ml,煎至240ml,去滓温服,1日服3~4次。 ②卷柏散(《太平圣惠方》)治皮肤瘾疹及风热毒疮:卷柏30g,犀角屑15g,天竺黄15g,枳壳30g(麸炒微黄,去瓤),赤箭15g,藁本15g,羌活30g,防风15g(去芦头),川芎15g,乌梢蛇60g(酒浸,去皮、骨,炙令黄),五加皮30g,麻黄30g(去根节),黄芪15g(锉),桑耳15g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6g,空腹时以薄荷汤调下。

服药期间,忌食热面、鸡、、蒜等。 ③《本草汇言》:“治妇人血闭成瘕,寒热往来,子嗣不育:卷柏120g,当归60g(俱浸酒炒),白术、牡丹皮各60g,白芍药30g,川芎15g。分作7剂,水煎服;或炼蜜为丸,每早服12g,白汤送。” ④《抗癌本草》:“治肝癌:卷柏30g,岗稔根30g,穿山甲9g,茯苓9g,白花蛇舌草9g,石见穿30g,海蛆3g。水煎服。” ⑤《抗癌本草》:“治恶性网状细胞瘤:卷柏20g,马鞭草、板蓝根、岩球各15g,农吉利3g,蹄、徐长卿、土黄柏各10g,木香5g,七叶一枝花30g。水煎服。” ⑥卷地明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褥疮:卷柏、地榆、明矾按1∶21的比例配方研成粉末。

过筛后将细末装瓶密封,高温消毒后存阴凉干燥处备用。使用前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再用消毒液消毒创面,然后均匀撒布本药粉,用量以覆盖创面为宜,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每24小时换药1次,创面结痂时不要强行剥离。 ⑦《长白山植物药志》:“治逆经:卷柏35g,藕节25g,生栀子15g,水煎服。” ⑧《安徽中草药》:“治外伤肿痛:卷柏、刘寄奴各9g,青皮6g。水煎服。

” ⑨《江西草药》:“治癫痫:垫状卷柏60g,淡竹叶卷心30g,冰糖60g。水煎服。

” ⑩《江西草药》:“治哮喘:垫状卷柏、马鞭草各15g。水煎服,冰糖为引。

” ⑾《抗癌本草》:“治肺癌:卷柏6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 ⑿《中国民族药志》:“治肺出血:卷柏25g,茜草15g,水煎服。” ⒀《江西草药》:“治吐血、便血、尿血:垫状卷柏(炒焦)30g,仙鹤草30g,水煎服。” ⒁《本草汇言》:“治肠毒下血:卷柏、嫩黄芪各等份。为末,米饮调。每服9g。” ⒂《仁存堂经验方》:“治大肠下血:卷柏、侧柏、棕榈等份。烧存性为末,每服9g,酒下;也可饭后服。

” ⒃辽宁中医杂志 1980;(8):“治跟骨骨刺:伸筋草50g,卷柏40g,透骨草40g,鸡血藤、当归、木瓜、生熟地各30g,川黄柏、川草乌各15g,乳香、没药各20g,苍术10g,加水3000ml,煎至1200ml后加食醋500ml同煎数分钟,用药液熏洗局部40分钟,每日2~3次。”

单方应用 ①《江西草药》:“治胃痛:垫状卷柏60g,水煎服。” ②《中国民族药志》:“治感冒发烧,喉痛:卷柏15g煎服。” ③《中国民族药志》:“治黄疸型肝炎:卷柏15g煎服。” ④《湖南药物志》:“治血崩,白带:卷柏15g,水煎服。” ⑤《中国民族药志》:“治烫伤:卷柏研粉敷患处。” ⑥《泉州本草》:“治跌打损伤,局部疼痛:鲜卷柏每次30g(干15g)。每日1次,煎服。

食疗 ①《四川中药志》:“治腹痛,喘,累及吐血:卷柏、小血藤、白花草、地胡椒。用酒泡1周,中午空腹服。

” ②《江西草药》:“治吐血,便血,尿血:垫状卷柏(炒焦)30g,瘦猪肉60g。水炖,服汤食肉。

” ③《中国民族药志》:“治小儿便秘:卷柏一棵炖肉服,食汤和肉。” ④《抗癌本草》:“治鼻咽癌:干卷柏30~60g(鲜品90~120g),加瘦猪肉50~100g,清水1200~1600ml,煎至200ml或300ml。分1~2次服,每天1剂,一般以15~20天为1疗程。”

上一篇:卷茎蓼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