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732页(7721字)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 地笋(吉林、陕西、江苏、湖北、广东、广西),地瓜儿苗(全国通称),旱藕、地藕(广东、广西、四川)。

基源 为唇形科地笋属植物毛叶地笋和地笋的干燥地上部分。部分地区用菊科佩兰属多种植物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 正品泽兰有2种:毛叶地笋Lycopus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L.lucidus Turcz.var.formosanus Hayata;L.formosanus Sasaki),又名地环(河北),地石蚕(陕西),地罗子(山西),地七(湖北),王草(广东),地笋子(四川)。地笋Lycopus lucidus Turcz.(L.lucidus Turcz.var.genuinus Herd.;L.lucidus Turcz.var.typicus Korsh.),又名提娄(河北),地参(云南)。另有3种分别作泽兰药用:欧地笋Lycopus europaeus L.(新疆)。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福建)。

红泽兰(垂序兰)Strobdanthes japonicus(Thunb.)Miq.(四川西部)。

历史 泽兰在《本经》中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常将本品与《本经》列为上品的兰草混淆。

陶弘景谓:“泽兰亦名都梁香,而叶小异。今山中又有一种,甚相似,茎方,叶小强,不甚香……而药家乃采用之。”《唐本草》载:“泽兰茎方节紫色,叶似兰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图经本草》载:“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干青紫色作四棱,叶生相对如薄荷,微香,七月开花,带紫白色亦似薄荷花。”今《中国药典》收载与主流药材商品均为本种.与《唐本草》记述者一致。

本草中所述的兰草,在《中国药典》中称为佩兰(Eupatorium forturei Turcz.)但《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对泽兰的记载仍有混淆之处,前者在“兰草”条中记曰:“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也,俱生水旁下湿处,二月宿根生苗成丛,紫基数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而叶光有歧者为兰草,茎微方而叶有毛者为泽兰……。”后者对泽兰的记述为:“根名地笋”,应为本种,但其图则为白头婆(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6~1.7m;根茎横走,具节,节上密生须根.先端肥大呈圆柱形,此时与节上具鳞叶及少数须根,或侧生有肥大的具鳞叶的地下枝。茎直立,四棱形,具槽,棱上被小硬毛,节上密集硬毛。叶披针形,暗绿色,长4~10cm,宽1.2~2.5cm,两端渐狭,边缘具锐齿,叶面密被细刚毛状硬毛,叶缘具毛,叶背面在肋及脉上被刚毛状硬毛。轮伞花序无梗,轮廓圆球形,多花密集,其下承以卵圆形小苞片;花萼钟状,长3mm,萼齿5,披针状三角形;花冠白色,外面在冠檐上具腺点,内部在喉部具白色短柔毛,冠檐不明显2唇形,上唇近圆形,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仅前对能育,后对退化;花盘平顶。

小坚果倒卵圆状四边形,基部略狭,长1.6mm,宽1.2mm,褐色,边缘加厚,背面平,腹面具棱,有腺点。花期6~9月,果期8~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6卷.275页.图版61∶4-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可达2100m的沼泽地、水边。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

原苏联、日本也有分布。

地笋与毛叶地笋的区别在于茎棱上密被极短的微柔毛;叶长圆状披针形,亮绿色,两面均无毛,边缘具锐尖粗锯齿。余项见“地笋”条。

欧地笋与上述2种的区别在于茎下部及中部的叶片基部呈对称的羽状深裂,裂片上具单脉或网脉,有齿或全缘,先端具粗齿,茎上部叶片大多具粗齿。

花期6~8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700~1000m田边、沟边、潮湿草地。

分布于河北北部、陕西及新疆。欧洲至亚洲中部也有分布,北美有引种。

佩兰和垂序马兰分别参见“佩兰”和“红泽兰”条。。【生药】:

栽培 宜温暖潮湿环境。

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耐寒。用根茎繁殖,于4月上、中旬刨出根状茎,选取幼嫩白色部分,截成10~15cm长段作插条,按行距33~50cm开5~7cm深的条沟,每隔15~18cm排插条2~3根,覆土、镇压、浇水,每亩用种量50kg。

亦可同期用种子播种,按30cm行距开浅沟条播,每亩用种量250g,苗高6~10cm时间苗,以10~13cm株距定植。幼苗期注意松土除草与肥、水管理。

每次收割后应追施氮肥1次。病害有锈病,可用敌诱钠300倍液加少许合成洗粉喷雾。

虫害尺蠖,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采集 夏、秋间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去净泥沙,晒干(以阴干为好)。

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鉴别

性状 地笋全草长50~100cm。

茎方柱形,直径2~5mm,节明显,节间长2~11cm,表面黄绿色或稍带紫色,每侧面有一纵沟,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或中空。叶对生,多皱缩,披针形或长圆形,边缘有粗锯齿,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下表面有棕色腺点。

花簇生于叶腋成轮状,花冠多脱落,苞片及花萼宿存。无臭,味淡。

毛叶地笋与地笋的不同点:茎有白色毛茸,节处较密集,叶两面的脉上均有刚毛。

药材均以质嫩、叶多、色绿者为佳。

显微 地笋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壁较平直,有少量非腺毛,毛茸基部的表皮细胞放射性排列,非腺毛由1~5细胞组成,表面隐现疣状突起,长75~360μm,叶脉上的可达520μm,基部细胞较宽,直径32~80μm;并有少数腺毛,腺头由1或2个细胞组成,直径16~28μm,柄单细胞。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腺鳞较多,头部直径55~80μm,由6~8个细胞组成,亦有少数单细胞头腺毛;叶脉上非腺毛较多,长80~520μm,表面有疣状突起;气孔直轴式。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96页.图94、95)茎表面观:表皮细胞长方形,角质层有纹理;腺毛的头部1或2细胞,单细胞柄;腺鳞头部直径56~60μm,由6~8个细胞组成;气孔稀少;偶见非腺毛。(图见同上.图96)

毛叶地笋叶表面观与地瓜儿苗不同点:上表面非腺毛较多,由1~5细胞组成,长45~495μm,基部直径32~50μm,表面疣状突起明显;并有腺毛。下表面腺毛较多,主脉及侧脉上均有很多非腺毛,由3~6个细胞组成,长62~600μm;腺鳞头部直径64~72μm。(图见同上.图97、98)茎表面观:表皮细胞多角形或长方形,角质层隐现纹理。

有腺毛及腺鳞。非细胞非腺毛长20~28μm,茎的棱处有少数6~7个细胞组成的非腺毛,长可达750μm,表皮亦有疣状突起。

(图见同上.97页.图99、100)

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置挥发油提取器中提取挥发油,取挥发油0.1ml,溶于1ml石油醚中,点于硅胶G板上,以α-蒎烯为对照,以己烷为展开剂,展距17cm,在紫外灯下检视,斑点均显玫瑰红色荧光。(图见同上.98页.图101)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化学】:

全草含挥发油、鞣质。 又含漆蜡酸、桦木酸、果酸、β-谷甾醇等。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89;20(3):45

【药理】:

两种泽兰,地笋和毛叶地笋全草的水浸膏,2g/kg ip,均可使模拟失重引起血瘀的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4g/kgig,连续4d,对兔异常的血液流变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使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中草药 1991,22(11):501

【药性】:

性味 苦、辛,微温。

①《本经》:“苦,微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酸。李氏:温。” ③《别录》:“甘。” ④《药性论》:“苦、辛。”

归经 入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行肝、脾二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小肠经。”

功效 活血,行水,利筋脉。

主治 经闭,癥瘕,产后瘀滞腹痛,身面浮肿,跌打损伤,金疮,疡痈肿毒,蛇伤。 ①《本经》:“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 ②《雷公炮炙论》:“能破血,通久积。” ③《别录》:“产后、金疮内塞。” ④《药性论》:“主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又治通身面目大肿,主妇人血沥腰痛。” ⑤《日华子本草》:“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癥瘕,产前产后百病,通小肠,长肉生肌,消扑损瘀血,治鼻洪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 ⑥《医林纂要》:“补肝泻脾,和气血,利筋脉。主治妇人血分,调经去瘀。” ⑦《岭南采药录》:“治蛇伤,散毒疮。”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闭经,月经不调,产后瘀血腹痛,水肿,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无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防己为使。” ②《得配本草》:“血虚枯秘者禁用。”。【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茵陈、板蓝根、生大黄,治急性黄疽型肝炎。

②配红花,治流行性出血热瘀热内阻。 ③配丹参、当归,治外伤血瘀肿痛。

④配益母草、当归,治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腹痛及跌打损伤。 ⑤配当归、生地、芍药,治产后恶露不尽,小腹拘痛。 ⑥配防己、白术,治产后浮肿,小便淋沥。 ⑦配当归、川芎,治月经不调。

⑧配赤芍、川芎,治跌打损伤,瘀血疼痛。 ⑨配白芍、熟地黄,治血虚经闭,产后瘀血疼痛。 ⑩配防己、葫芦,治早期肝硬化腹水。

⑾配三棱、莪术、丹参,治肝癌。 ⑿配泽漆、半枝莲、半边莲,治盆腔恶性肿瘤伴腹水。 ⒀配丹参、忍冬藤,治疮疡肿块不消。

⒁配丝瓜、五灵脂、延胡索,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⒂配覆盆子、益母草、王不留行,治不孕症。

方选和验方 ①泽兰丸(《圣济总录》)治室女血气不调,经止后复来,脐腹冷痛:泽兰叶、牡丹皮、川芎、当归(切,焙)、延胡索、蓬莪术(炮,锉)、京兰棱(炮,锉)、芍药、熟地黄(焙)各30g,桂(去粗皮)、青橘皮(去白,炒)、乌头(炮裂,去皮、脐)各23g。上药12味,细捣为末,用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腹时用温酒调下。 ②泽兰汤(《备急千金要方》)治产后恶露不尽,腹痛不除,小腹急痛,痛引腰背,少气力:泽兰、当归、生地黄各60g,甘草45g,生姜90g,芍药30g,大枣10枚。上药7味,咀。以水15ml,煮取6ml,去滓,1日3次分服。 ③泽兰汤(《医学心悟》)治月经不调,及室女经闭成损,鬓发焦枯,咳嗽发热:泽兰6g,柏子仁、当归、白芍、熟地、牛膝、茺蔚子各4.5g。水煎服。 ④泽兰汤(《医学心悟》)治闪挫跌扑,瘀血内蓄,转侧疼痛若刀锥刺者:泽兰9g,丹皮、牛膝各6g,桃仁10粒(去皮、尖,研),红花1.5g,当归尾15g,广三七3g,赤芍药4.5g。水煎,热酒冲服。

若二便不通,加酒蒸大黄9g;跌扑伤重,便溺不通者,加大黄。 ⑤泽及汤(《疡医大全》)治乳痈:泽兰叶30g,白及9g。水煎,冲酒服。取汗自消。 ⑥流鼻血方(《揣摩有得集》)治鼻衄:泽兰18g,生地、熟地、归身炭(土炒)各15g,荷叶(为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⑦《抗癌本草》:“治肝癌:泽兰、三棱、莪术、当归各9g,平地木、丹参各15g,人参、半枝莲各30g,老鸦柿根60g(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 ⑧《抗癌本草》:“治盆腔恶性肿瘤并发腹水:泽兰、猫眼草各9g,葵、半枝莲、半边莲、生米仁各30g,丹参、土茯苓各15g,车前子12g,木通3g。水煎服,每日1剂。” ⑨红泽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流行性出血热瘀热内阻型:泽兰叶500g,红花500g,制成含量20%的注射液,每支5ml,每次30ml加10%葡萄糖水20ml静脉推注,每天1次。 ⑩复方泽兰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急性腰扭伤:泽兰9g,当归尾9g,赤芍9g,丹皮9g,牛膝9g,川断9g,乌药9g,元胡9g,红花4.5g。

水煎服。痛甚加乳香、没药、三七等。 ⑾《安徽中草药》:“治产后水肿,小便短少:泽兰、汉防己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服5~10g,每日2次。

” ⑿《长白山植物药志》:“治逆经:泽兰25g,当归25g。水煎服。

” ⒀《浙江民间草药》:“治经闭腹痛:泽兰、铁刺菱各9g,马鞭草、益母草各15g,土牛膝3g。同煎服。

” ⒁江西中医药1960;(6):“治外伤疼痛:泽兰叶12g,当归尾12g,细辛6g,羌活6g,薄荷6g。用文火煎成600ml,外加酸醋及70%乙醇各30ml。外涂患处。” ⒂南宁医药 1983;(1):“治肛门水肿:大黄30g,泽兰30g,五倍子15g,芒硝60g,冰片3g(后下)。每日1剂。加水5000ml煎后,先熏后洗,坐浴30~40分钟。” ⒃中医杂志 1983;(1):“治脑震荡后遗症:泽兰15g,云苓15g,丹皮18g,土鳖虫10g,当归10g,薄荷10g,法半夏10g,柴胡10g,黄芪12g,细辛3g,大枣12g。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 ⒄活血解毒汤(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89;(2))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泽兰、郁金、丹参、桃仁各15g,杖、白茅根各20g,栀子、贯众各12g,生大黄9g。水煎服,每日1剂。

⒅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1;(1):“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泽兰叶、紫草各15g,茵陈、板蓝根各20g。急性期湿热型偏热者,加生贯众、滑石、黄柏各20g;偏湿者,加滑石、豆蔻、薏苡、扁豆各20g;恢复期,加生贯众、当归、白芍各20g。

以上诸药煎汁200ml,分2次服。” ⒆泽兰赞育汤(河北中医 1987;(2))治不孕症:泽兰、香附、焦白术、当归、覆盆子、枸杞各15g,益母草30g,蒲黄、王不留行、柴胡各10g,五灵脂9g,乌药12g,菟丝子10g,沉香8g。水煎服,每日1剂。 ⒇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7):“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泽兰叶50g,丝瓜40g,五灵脂20g,延胡索15g。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 (21)泽兰汤(陕西中医 1988;(12))治痛经:泽兰、续断各14g,红花2g,制香附、赤芍、柏子仁各12g,当归、酒炒元胡各10g,牛膝3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服后饮少量米汤酒。

单方应用 ①《长白山植物药志》:“治乳腺炎:鲜泽兰捣烂外敷。” ②《长白山植物药志》:“治蛇咬伤:泽兰全草60~120g,加水适量煎服。另取鲜叶60g捣烂,敷贴伤口。” ③《中医百症临床配伍》:“治产后子宫复位不良:泽兰适量以砂糖为引煎服。” ④《中医百症临床配伍》:“治关节擦伤后肿痛及痈肿疮疡初起:泽兰叶鲜品捣烂外敷。” ⑤《安徽中草药》:“治痈疖肿毒:鲜泽兰捣烂外敷,干则更换。” ⑥《子母秘录》:“治小儿褥疮:嚼泽兰心封之。” ⑦《福建民间草药》:“治痈疽发背:泽兰全草60~120g,煎服;另取鲜叶60g,调冬蜜捣烂敷贴,日换2次。”

食疗 《饮食疗法》:“治疟疾病后脾肿大,妇女经闭:泽兰叶10g,甲1只。活鳖1只先用热水烫使其排尿后切开去肠脏,泽兰叶研末纳入甲鱼腹内(甲与肉同用),加清水适量,放瓦盅内隔水炖熟,加少许米酒服食。隔1天1次。”。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兰草走气道,泽兰走血分,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雷言雌者调气生血,雄者破血通积,正合二兰主治。又《荀子》云,泽、芷以养鼻,谓泽兰、白芷之气芳香,通手肺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泽兰,苦能泄热,甘能和血,酸能入肝,温通营血。佐以益脾土之药,而用防己为之使,则主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气……,总其泄热和血,行而带补之能也。

” ③李中梓《本草通玄》:“泽兰,芳香悦脾,可以快气,疏利悦肝,可以行血,流行营卫,畅达肤窍,遂为女科上剂。” ④张璐《本经逢原》:“泽兰,专治产后血败、流于腰股,拘挛疼痛,破宿血,消癥瘕,除水肿,身面四肢浮肿。《本经》主金疮痈肿疮脓,皆取散血之功,为产科之要药。更以芎、归、童便佐之,功效胜于益母。

” ⑤黄宫绣《本草求真》:“泽兰,虽书载有和血舒脾、长养肌肉之妙,然究皆属入脾行水,入肝治血之味,是以九窍能通,关节能利,宿食能破,月经能调,癥瘕能消,水肿能散,产后血淋腰痛能止,吐血、衄血、目痛、风瘫、痈毒、扑损能治。观此,则书所云舒脾和血,不过因其水消血除之意,岂真舒脾和血之味也乎。入补气补血之味同投,则消中有补,不致损真,诚佳品也。” ⑥张山雷《本草正义》:“泽兰,产下湿大泽之旁,本与兰草相似,故主治也颇相近。《本经》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皆苦温胜湿之功效,亦即兰草利水道之意。其治金疮痈肿疮脓者,专入血分而行瘀排脓消肿也。惟《经》所谓乳妇内衄,颇不可解,盖即后世新产通瘀之意。《别录》内塞,当亦以瘀露不通言之。

甄权谓治产后腹痛,固苦温行瘀之功,又谓治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妇人沥血腰痛,则以温和能利血脉言之。然通利之品,能走未必能守,此当以意逆之,而可知其非虚证久服之药矣。”

上一篇:波缘楤木 下一篇:泽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