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楤木白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132页(1528字)

【概况】:

异名 鹊不踏(《纲目》),刺老包、仙人杖、老吊、红虎刺(《中药大辞典》),雀不站、破凉伞(《四川常用中草药》),刺苞(《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刺通木(《云南丽江中草药》),虎阳刺(浙江),海桐皮(江苏北部),鸟不宿(江苏南部),飞天蜈蚣(四川)。

基源 为五加科楤木属植物楤木树皮的韧皮部。

原植物 楤木Aralia chinensis L.

历史 楤木始载于《本草拾遗》,谓:“生江南山谷。高丈余,直上无枝,茎上有刺。”《纲目》称:“树顶丛生叶,山人采食,谓之鹊不踏,以其多刺而无枝故也。”所述为本种无疑。

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色,疏生粗壮直刺;小枝淡灰棕色,有黄棕色绒毛,疏生短刺。叶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长60~110cm;叶柄粗壮,长可达50cm,托叶与叶柄基部合生,长约1.5cm;羽片有小叶5~11(~13),基部另有小叶1对;小叶卵形或阔卵形,长5~12cm,宽3~8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上面粗糙,疏生糙毛,下面有浅黄色或灰色短柔毛,沿脉更密,边缘有锯齿,侧脉7~10,两面均明显,下面网脉较显着,小叶近无柄,顶生小叶柄长2~3cm。伞形花序聚生为大型圆锥花序,长30~60crn,花序轴密生浅黄棕色或灰色短柔毛;伞形花序直径1~1.5cm,有花多数;总花梗长1~4cm,密生短柔毛;苞片锥形,膜质,长3~4mm,外面有毛;花白色,芳香;萼无毛,长约1.5mm,边缘有5个三角形小齿;花瓣5,卵状三角形,长1.5~2mm;雄蕊5,子房5室,花柱5,离生或基部合生,果实球形,黑色,直径约3mm,有5棱;宿存花柱长1.5mm,离生或合生至中部。花期7~9月,果期9~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042页.图3813)

生境与分布 生于平原至海拔2700m的山地林缘路边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和西南。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韧皮部。

鉴别 树皮呈剥落状,粗糙不平,有纵皱及横纹,并散生坚硬的针刺,外面灰白色至灰褐色,内面黄白色而光滑,断面纤维性,树枝上针刺较密。气微香,嚼之带粘液性。

。【药性】:

性味 《闽东本草》:“味微咸,性温。”

归经 《闽东本草》:“入肝、心、肾三经。”

功效 健胃,收敛,利尿,制糖,舒筋活血,散瘀止痛。

主治 风湿痺痛,跌打损伤。 ①《本草推陈》:“治糖尿病,肾脏病,胃溃疡。” ②《闽东本草》:“补腰肾,壮筋骨,舒筋活血,散瘀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闽东本草》:“治跌打损伤:楤木白皮(鲜),捣烂,敷患处。” ②《本草推陈》:“治糖尿病,肾脏病,胃溃疡:楤木白皮9~15g,水煎服。”

食疗 《浙江民间草药》:“治痛风:楤木白皮30g,同肉烧,食用。”

上一篇:楤木叶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三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