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藤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349页(1481字)
【概况】:
异名 白背酸藤、通天霸、炮子藤(《陆川本草》),透地尤(《南宁市药物志》),鸡母酸、酸醋木、海底龙(《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八地龙(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山盐酸鸡、酸醋藤、信筒子(《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紫金牛科酸藤子属植物酸藤子的根和枝叶。
原植物 酸藤子Embelia laeta(Linn.)Mez,又名酸果藤(《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 落叶攀援状灌木,高2~3m。
茎圆柱形,褐红色或灰色,具圆形皮孔。叶互生,叶片纸质,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3~6cm,宽1~2cm,顶端圆钝,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上面深绿色,下面常被薄白粉,中脉在上面微凹,在下面凸起,叶脉羽状,侧脉不明显;叶柄长约5mm。花单性,雌雄异株,4基数,总状花序稠密,侧生或腋生,着生于前一年无叶小枝上,长3~8mm,有花3~8朵,基部有1~2轮苞片,花柄长约1.5mm,上苞片钻形或长圆形,具缘毛;花萼基部连合,萼裂片卵形或三角形,具腺点;花瓣白色或乳黄色,分离,卵形或长圆形,具缘毛,外面无毛,内面具腺点和乳头状突起;雄蕊在雄花中长于花瓣,在雌花中退化雄蕊短于花瓣,基部与花瓣合生,花药背部具腺点,雌蕊在雄花中退化,在雌花中子房瓶状,无毛,花柱细长。果实球形,直径约5mm,光滑,腺点不明显,成熟时暗红色。花期12月至第2年三月,果期4~6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30页.图441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1850m的山谷林下或山坡疏林中,林缘灌丛中。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也产。
。【生药】:
采集 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化学】:
根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糖。
参考文献 广州市药品检验所.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233
【药性】:
性味 酸、涩,平。
①《陆川本草》:“性凉,味酸。” ②《南宁市药物志》:“酸、涩,寒。”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酸、涩,平。”
主治 咽喉肿痛,齿龈出血,脾虚泄泻,跌打瘀痛,痔疮。
①《陆川本草》:“消炎,杀菌。治口腔炎,喉炎,牙龈炎,疮疖溃疡等。并解大茶药毒、木茹毒、巴豆毒。” ②《南宁市药物志》:“杀虫,消肿,消食。外治跌打毒疮,烂疮。内服治内外痔疮(并外洗),喉痛,脚气痛(煲狗脚食)。
”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瘀止痛,收敛止泻。治跌打瘀痛,肠炎腹泻,咽喉肿痛。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含漱。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陆川本草》:“治口腔炎、喉炎、牙龈炎:酸藤木叶适量,煎水含漱。” ②《福建药物志》:“治痢疾、急性肠炎、消化不良:酸藤木根15~30g,水煎服。” ③《福建药物志》:“治跌打损伤、皮肤瘙痒:酸藤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