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扭肚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64页(1729字)

【概况】:

异名 白花茶、假素馨、青藤仔花(《岭南采药录》),左扭藤(《岭南草药志》)。

基源 为木犀科素馨属植物扭肚藤的嫩茎、叶。

原植物 扭肚藤Jasminum elongatum(Bergius)Willd.(J.amplexicaule Buch.-Ham.ex G.Don),又名谢三娘(海南),白金银花(广西)。

形态 攀援灌木,高1~7m。

小枝圆柱形,疏被短柔毛至密被黄褐色绒毛。

单叶对生,叶片纸质,卵形、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1cm,宽2~5.2cm,先端短尖或锐尖,基部圆,截形或微心形,两面被短柔毛或除下面脉上被毛外,其余近无毛,侧脉3~5对;叶柄长2~5mm。聚伞花序密集,顶生或腋生,通常生于侧枝顶端,有花多朵;花梗短,长1~4mm,密被黄色绒毛或疏被短柔毛,有时近无毛;花白色,微香;花萼密被柔毛或近无毛,内面近边缘处被长柔毛;具6~8枚锥形裂片,长5~10mm,边缘具睫毛;花冠高脚碟状,管部长2~3cm,径1~2mm,裂片6~9枚,披针形,长8~11mm,宽3~5mm,先端锐尖。果黑色,长圆形或卵圆形,长10~12mm,径5~8mm。花期4~12月,果期8月至翌年3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370页.图469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850m以下,灌木丛,混交林及沙地等。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越南、缅甸至喜拉雅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嫩枝叶,切段,晒干。

药材产于广东等地。

鉴别 茎圆柱形,多切成小段,长约3~5cm,直径1~5mm;嫩枝被疏毛,或近光滑,节稍膨大;质坚,折断面粗糙,木部类白色,中心具明显的髓或空洞。叶对生,卵状披针形,全缘,茶褐色;质薄、脆,易破碎。气微,味微苦。以叶多、茶褐色、枝少者为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性味 微苦,凉。

《岭南草药志》:“微苦,凉。”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消滞。

主治 急性胃肠炎,痢疾,消化不良;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四肢麻痹肿痛,疥疮,瘰疬。

①《岭南采药录》:“治湿热腹痛,大便不畅,煎服。煎汤洗疥疮。” ②《岭南草药志》:“清利湿热及消滞。”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治肠炎,痢疾,消化不良,风湿性关节炎,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岭南草药志》:“治湿热腹痛:扭肚藤15g,阮生15g,乌臼树9g,红救主3g,七枝莲9g,独脚柑9g,槐花米9g。水煎服。” ②《岭南草药志》:“治牙骹(牙骹附近患淋巴管炎,很快令牙关不能开合):扭肚藤叶15g,不七草15g,水瓜叶15g,白菊花15g。捣烂取水服,药渣加三黄散敷患处。” ③《岭南草药志》:“治疬:白花茶叶、老鼠柏。2味共炖酒内服,其渣外敷。” ④《岭南草药志》:“治乳疮:扭肚藤30g,赶章9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岭南草药志》:“治流血不止:扭肚藤晒干研末密封,适量内服或外用。”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胃肠炎,痢疾,消化不良:扭肚藤15~30g,水煎服。”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扭肚藤15~30g,水煎服。”

食疗 《岭南草药志》:“治四肢麻木肿痛:扭肚藤适量,与蹄炖汤服。”

上一篇:扭子菜 下一篇:扭筋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