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芸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77页(2180字)

【概况】:

异名 油菜(《纲目》)。

基源 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芸薹的嫩茎叶。芸薹属全世界约40种;中国有14个栽培种,11个变种,1个变型。

原植物 芸薹Brassica campestris L.〔B.campestris L.var.oleifera DC.;B.rapa L.var.campestris(L.)Clapham〕

历史 芸薹一名始载于《唐本草》,《纲目》亦收载,名油菜,云:“此菜易起薹,须采其薹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薹……”。芸薹方药多用,诸家注亦不明,今人不识为何菜?诊访考之乃油菜也。九月、十月下种,生叶形色微似白菜……开小黄花,四瓣,如芥花,结荚收子,亦如芥子,灰赤色。考上记述即本种。

形态 二年生粗壮草本,高可达1m以上,植株无毛或近无毛,稍有白粉霜。茎直立,粗壮,多有分枝,具纵棱。基生叶有柄,大头羽状分裂;茎下部叶羽状半裂;茎上部叶长圆形或披针形,无柄,顶端钝,基部心形,抱茎,具垂耳,全缘或有波状锯齿。

总状花序开花时渐延长;萼片4,绿色,长圆形,长3~5mm,直立开展,顶端圆形,边缘透明,稍有毛,2轮排列,外轮2片基部稍呈囊状;花瓣4,鲜黄色,倒卵形,基部具瓜;雄蕊6,4长2短;蜜腺发达,侧蜜腺与中央蜜腺均存;雌蕊1,子房上位,室,具假隔膜。

长角果圆柱形,长5~8cm,宽3~5mm,果瓣中脉有网纹,具直立喙,长9~24mm;果梗长5~15mm,近水平或斜向着生。种子近球形,直径1.5~2mm,红褐色或棕褐色。

花期3~5月,果期4~6月。(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9册.12页.404图)

生境与分布 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均大量栽培。。【化学】:

全草含槲皮甙(Quercitrin)和维生素K,并分离出淀粉样蛋白(Amyloid)、一种具有高度分枝的多糖、一种12S球蛋白(12S Globulin),尚含羰化呋喃(Carbofuran)、3-羟基羰化呋喃(3-Hydroxycarbofuran)[1-4]

以及一种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5]

附 其根皮中可分得矢车菊素-3-双葡萄糖基-5-单葡萄糖甙(Cyanidin 3-diglucosyl-5-monoglucoside)、矢车菊素-3.5-双葡萄糖甙及矢车菊素-3-单葡萄糖甙[6]

参考文献 [1] Indian J Med Res 1959;47∶563 [2] Carbohyd Res 1971;17(1)∶97 [3] Can J biochem 1970;48(10)∶1095 [4] Agric Food Chem 1980;28(4)∶719 [5] CA 1985;102∶109816w [6] Agric Biol Chem 1990;54(1)∶171。【药性】:

性味 辛,凉。

①《千金·食治》:“辛,寒。” ②《日华子本草》:“凉。”

归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肺、肝、脾。”

功效 散血,消肿。

主治 劳伤吐血,血痢,丹毒,热毒疮,乳痈。

①《千金·食治》:“主腰脚痹,又治油肿丹毒。” ②《唐本草》:“主风游丹肿,乳痈。” ③《本草拾遗》:“破血,产妇煮食之。又捣叶敷赤游疹。

” ④《日华子本草》:“治产后血风及瘀血。” ⑤《开宝本草》:“破癥瘕结血。” ⑥《纲目》:“治瘭疽,豌豆疮,散血消肿。” ⑦《随息居饮食谱》:“破结通肠。” ⑧《四川中药志》:“治吐血。” ⑨《新华本草纲要》:“有散血消肿的功能,用于劳伤出血、痈肿疮毒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煮熟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麻疹后、疥疮、目疾患者不宜食。 ①《百病方》:“狐臭人食之,病加剧。” ②《随息居饮食谱》:“发风动气,凡患腰脚口齿诸病,及产后,痧痘,疮家痼疾,目症,时感皆忌之。”。【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日用本草》:“治女人吹乳:芸薹捣烂敷之。” ②《圣惠方》:“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绞痛,心神烦闷:芸薹(捣,绞取汁)40ml,蜜20ml。同暖令温服之。” ③《千金方》:“治豌豆疮:煮芸薹洗之。” ④《近效方》:“治毒热肿:蔓菁根90g,芸薹苗叶根90g。上2味,捣,以子清和,贴之,干即易之。” ⑤《四川中药志》:“治劳伤吐血:红油菜一窝(全株),熬水服。”

上一篇:芸香草 下一篇:芸薹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