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279页(2105字)
【概况】:
异名 钢砂(《本草拾遗》),铁砂(《医学入门》)。
基源 针砂为制钢针时磨下的细粉。
历史 针砂最早记载于《本草拾遗》,《纲目》列入金石部金类钢铁项下。
陈藏器谓:“此是作针家磨细末也。”李时珍曰:“针砂……皆用钢铁者。”表明了古今一致。陈藏器还认为:“人多以柔铁砂杂和之,飞为粉,人莫能辨也。”古代就发现了掺假品,据调查研究,近代针砂商品常以“铁落”或一般“铁粉”混淆使用,经测定含铁量很低,仅含铁65%~75%。
产地 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华东地区主产上海、江苏镇江、福建漳州。。【生药】:
采集 全年均可采收,将制针厂制针时磨下的细铁粉,用吸铁石反复吸取针砂,除去砂轮粉等杂质。
鉴别
性状 针砂为细粉状。钢灰色或灰黑色。
具金属光泽;用手捻之具砂质感,不染手。体重,质坚。气微,味弱。
理化 ①能被磁石吸起成条者为真;取少量针砂撒于燃烧的纸上,立即发出爆花飞溅及啪啪发响者为佳。 ②取针砂置试管中,加盐酸振摇使溶解,取上清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7~8滴,发生蓝色沉淀,再加20%氢氧化钠溶液5ml,发生棕褐色沉淀。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为煅针砂:取净针砂置适宜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趁热倒入醋内浸淬,反复数次,至所有醋耗尽,取出,凉干,用时研细或水飞成细末。每100kg针砂用醋20~30kg。
贮藏 密闭,置干燥处,防潮。。【化学】:
针砂主成分为铁(Fe)。
据文献记载含Fe量在98%以上;杂质为氧化铁;亦常含C、P、Si、S等元素。据从上海和镇江缝纫机厂的10份针砂样品测定含量,最高达99.39%,最低为92.70%;另外尚含微量C、Mn、Si、S、P、Cr;有的针砂仅含其中2~3种。
药用针砂在未渗碳前磨针尖时的细铁粉为佳,因含杂质少。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134。
【药性】:
性味 酸、辛,平。
①《本草拾遗》:“平。” ②《握灵本草》:“甘,平。” ③《本经逢原》:“酸、辛。”
归经 ①《要药分剂》:“入脾、大肠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功效 补血,除湿,利水。
主治 血虚黄胖,水肿。 ①《本草拾遗》:“飞为粉,功用如铁粉。” ②《本草蒙筌》:“治黄胖。” ③《纲目》:“清积聚、肿满、黄疸,平肝气,散瘿。” ④《握灵本草》:“镇心平肝。” ⑤《本经逢原》:“治湿热脾劳黄病,消脾胃坚积黄肿。” ⑥《医林纂要》:“行水消肿,兼济心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外用:和药敷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大温中丸(《丹溪心法》)治食积与黄肿,又可借为制肝燥脾之用:针砂60g(醋炒红),陈皮、苍术、厚朴、三棱、蓬术、青皮各150g,香附500g,甘草30g。
上为末,醋糊丸,空心姜、盐汤下;午后饭食,可酒下。忌犬肉、果菜。
②小温中丸(《丹溪心法》)治疸,又能去食积:针砂(醋炒红),苍术、川芎、香附、神曲;春加芎。夏加苦参或黄连,冬加吴茱萸或干姜。
③针砂丸(《乾坤生意》)治湿热黄疮,助脾去湿:针砂不拘多少。尽锈,淘洗白色,以米醋于铁铫内浸过1指,炒干,再炒3~5次,候通红取出;用陈粳米15g,水浸1夜,捣粉作块,煮半熟,杵烂,入针砂75g,百草霜(炒)45g,捣千下,丸梧子大。
每服50丸,用五加皮、牛膝根、木瓜浸酒下。初服若泄泻,其病源去也。
④《摘元方》:“治脾黄病:针砂120g(醋炒7次),干漆(烧存性)9g,香附9g,平胃散15g。为末,蒸饼丸梧子大。任汤使下。” ⑤《摘元方》:“治风湿脚痛:针砂、川乌头。为末,和匀炒热,绵包熨之。” ⑥《仁斋直指方》:“治项下气瘿:针砂入水缸中浸之,饮食皆用此水,10日一换砂,半年自消散。” ⑦(《德生堂传方》):“治水肿尿少:针砂(醋煮炒干)、猪苓、生地龙各9g。为末,葱涎研和。
敷脐中约3cm厚,缚之,待小便多为度。日二易之。
入甘遂更妙。” ⑧《现代实用中药》:“治萎黄病,浮肿:针砂(醋煅,研细粉)9g。红枣肉适量。制成丸药100粒。每次1~2粒,1日3次,温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