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白花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922页(1163字)
【概况】:
异名 银脚带、过基甲、寸白蛇、白节黑、簸箕甲(《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 为眼睛蛇科环蛇属功物银环蛇幼蛇干燥体。环蛇属全世界约12种,中国有4种。
原动物 银环蛇Bungal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t.
形态 全长140cm左右。头部椭圆形,稍大于颌;有前沟牙。
眼小,鼻鳞2,鼻孔椭圆形,位于两鳞之间;颊鳞缺;上唇鳞7(2~2-3);下唇鳞7,个别6或8,3~4片切前颏片;眼前鳞1,眼后鳞2;颞鳞1(2)+2;背鳞光滑,通身15行,少数颈部为16、17行。背鳞扩大呈六角形,背脊为不明显棱起。腹鳞雄性204~231,雌性203~227,肛鳞完整,尾下鳞单列,雄性43~54、雌性37~55;尾末端较尖细。生活时体背黑白横纹相间,在躯干部有20~50个,尾部7~17个,白色横纹的宽度占1~2个鳞片;腹部白色。
广东有个别黑色色变的银环蛇,白色横纹仅在体侧隐约可见,据报道在台湾也有银环蛇色变多例,有的色变类似虎斑花纹。
生境与分布 栖于平原、山地、水边等草丛中,亦常进入人家屋内,多夜间活动,以鱼、蛙、蛇、鼠等动物为食。
唾腺中具强烈神经毒。分布于安徽、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生药】:
采集 夏、秋二季捕捉幼蛇,如人工饲养则取孵出1~3周的小蛇,剖腹除去内脏,抹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以头为中心盘成圆盘状,用竹签横穿固定,晒干或烘干。
鉴别 呈圆盘状,头在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盘径约3cm,蛇体直径约0.4cm;亦有蛇体较大,盘径达15cm,蛇体直径达2cm者。
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色环纹,并有1条显着突起的脊棱,鳞片细密。
腹部黄白色,鳞片稍大。
内表面黄白色。气微腥,味微咸。
以头尾齐全、肉色黄白、盘径小者为佳。。
【药性】:
功效 祛风,活络,定惊,止痉,解毒。
主治 半身不遂,四肢麻木,抽搐痉挛,关节酸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破伤风,麻风,梅毒,疥癣,恶疮等。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冲服,每次3~6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中国动物药》:“治小儿麻痹症恢复期:金钱白花蛇研末,每次3g,日服2次,黄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