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草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237页(9678字)

【概况】:

基源 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部分种类的干燥块根。

原植物 正品草乌一般指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和乌头A.carmichaeli Debx.以下几种也广泛作草乌用: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 Kom.(A.mairei Lévl.),又名草乌、大草乌、昆明堵喇(云南)。多根乌头Aconitum karakolicum Rap.(A.nepellus L.var.turkestanicum B.Fedtsch.),又名草乌(新疆)。

瓜叶乌头Aconitum hemsleyanum Pritz.(A.sczukinia var.hemsleyanum Rapaics),又名藤乌(湖北、四川),草乌(湖北、湖南、四川)。圆锥乌头Aconitum paniculigerum Nakai(A.paniculigerum var.leiocarpum Nakai ex Kitag.;A.paniculigerum var.leiogynum Nakai f.glubrescens Nakai;A.subalpinum Barabov),又名草乌(东北)。

松潘乌头Aconitum sungpanense Hand.-Mazz,又名草乌(青海、宁夏)。

形态 北乌头见“北乌头”条;乌头见“川乌头”条。黄草乌块根椭圆状球形或长圆柱状锥形,长2.5~7cm,粗约1cm。茎缠绕,长达4m,疏被反曲的短柔毛或几无毛,分枝。叶片坚纸质,五角形,长5~10cm,宽8~15.5cm,基部宽心形,3全裂达基部或近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形,急尖,侧全裂片斜扇形,不等2裂稍超过中部;叶柄与叶片近等长。花序3~6花;轴和花梗密被淡黄色反曲短柔毛;萼片紫蓝色,上萼片高盔形,高1.7~2cm,中部粗7~11mm,下缘长1.5~1.6cm,与外缘形成向下展的喙,侧萼片长1.3~1.4cm,花瓣唇长约6mm,微凹,距长约3mm,向后弯曲;雄蕊无毛,花丝全缘或有2枚小齿;心皮5。蓇葖直,无毛,长1.6~ 1.8cm。种子长约3mm,三棱形,只在一面密生横膜翅。

8~11月开花。(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92页.图138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100~2500m间山地灌丛中。分布于四川、贵州及云南中部。

多根乌头与黄草乌的区别在于:茎直立。

叶的小裂片狭线形。子房无毛或近无毛。花期7~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311页.图版27∶1-4)生于海拔1900m左右的山地草坡。

分布新疆。原苏联哈萨克斯坦也有分布。

瓜叶乌头与上述2种乌头的区别在于:茎缠绕。叶3深裂至距基部约8mm处,中央全裂片梯状菱形。

盔瓣高盔形,花瓣的距长达2mm,直形。花期8~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237页.图版:1-4)生于海拔1700~2200m山地林中或灌丛中。分布于陕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

圆锥乌头与上述种类的区别在于:茎直立。块根2个对生。

叶3全裂达基部。花序轴及花梗被开展的柔毛,圆锥花序。

花期8~9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272页.图版59∶1-3)生于海拔600~1200m间山地林缘或林中。分布于辽宁东南部、吉林东部。朝鲜也有分布。

松潘乌头见“火焰子”条。块根在陕西、青海、甘肃个别地区作草乌用。

。【生药】:

采集 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块根,除去残茎、细根及泥沙,干燥。

药材产于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安徽、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

鉴别

性状 ①乌头 母根纺锤形至倒卵形,长2~5cm,直径1~2.5cm;表面灰褐色,有纵皱纹及突起的细根痕,上部有残留茎基。子根亦为纺锤形,表面较光滑,稍有细纵皱纹,上部一侧有与母根脱离后的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切断面灰白色,形成层成环。

②北乌头 母根不规则圆锥形,略弯曲,形如乌鸦头,长2~7cm,直径0.6~1.8cm;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皱缩有纵皱纹,有时具突起的支根,上面常有残茎或茎痕。子根附生于母根上,表面光滑而形较小。

质坚硬,难折断,切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粉性,可见多角形的形成层环纹。气微,味辛、辣、麻舌(有毒,尝时需注意)。以个大,质坚实、断面灰白色为佳。

显微 ①乌头横切面:与北乌头相似,但皮层中石细胞稀少,类长方形。

(图见《中药志》.第1册.图93) ②北乌头子根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棕黄色栓化细胞,皮层中有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5个成群,类长方形或长圆形;内皮层明显。韧皮部宽广,筛管群随处可见,形成层环常为不规则多角形或类圆形。

木质部束中的导管1~4裂或数个相聚,位于形成层内侧。髓较大,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

母根的形成层外侧有韧皮纤维群。(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30页.图92)北乌头粉末;灰棕色。 ①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2~23μm,有的脐点隐约可见,呈点状、人字状、十字状、星状或短缝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16分粒组成。 ②石细胞大多无色,与后生皮层细胞连结的显棕色,类方形、类长方形、类圆形、梭形或长三角形,直径20~234μm,长至465μm,壁厚薄不一,3~18μm,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细小,有的胞腔内含棕色物或淀粉粒。 ③后生皮层细胞棕色或深棕色,完整者类方形或长多角形,直径25~133μm,壁微弯曲,不均匀增厚,有的呈瘤状突入细胞腔。 ④网纹具缘纹孔、螺纹导管直径17~54μm,有的导管分子极短,连接不整齐。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29页.图58)

理化 ①取样品粉末:2g,加10%碳酸钠湿润,加苯冷浸过液,滤取萃液,用2%盐酸提出生物碱,加浓氨水碱化,再用乙醚提取,取乙醚液点于碱性氧化铝板上,以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为对照,以乙醚-石油醚(10∶1)为展开剂,展距16cm,用碘蒸气熏,斑点均显棕色。(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31页.图94) ②取样品粉末3g,加10%氨水4ml湿润,加氯仿50ml,振摇10分钟后浸渍24小时,滤过,回收氯仿至2ml,点于硅胶G板上,以乌头碱为对照,层析缸内放氨水小瓶,饱和15分钟,以正乙烷-乙酸乙脂-乙醇(6.4∶3.6∶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碘蒸气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8页.图21-2-A) ③取样品粉末5g,以10%碳酸钠2ml湿润,加氯仿20ml冷浸7天,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为对照,以乙醇-氯仿-甲醇(1∶2∶1)为展开剂,展开后,置可见光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9页.图21-4)

加工炮制 ①生草乌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捞出,干燥。

②制草乌 取草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至内无干心,取出,蒸6~8小时或煮4~6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再闷润后切薄片,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生草乌应专库贮藏。。【化学】:

野生乌头块根含海帕乌头碱(Hypaconitine)0.05~0.21%,美沙乌头碱(Mesaconitine)0.03~0.11%,含微量的乌头碱0.02%;栽培品含次乌头碱0.06~0.12%,美沙乌头碱0.03~0.09%,乌头碱0.02%。

还含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川乌碱乙(Karakoline)、Carmichaeline、尼奥林(Neoline)、准噶尔乌头碱(宋果灵,Songorine)、附子灵碱(15-α-Hydroxyneoline、Fuziline)及附片中强心升压成分去甲毛菜碱(Salsolinol)[1]。尚含14-乙酰塔拉乌头胺,异塔拉乌头定(Isotalatizidine),脂乌头碱(Lipoaconitine),Lipohypoaconitine,Lipomesacontine,Hokbusine A、B[2~4]

另含聚糖A、B、C、D,阿朴菲生物碱附子亭碱(Fuzitine)[6]

北乌头含乌头碱,海帕乌头碱,美沙乌头碱,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北乌碱(Beiwutine)[7]。黄草乌含黄草乌碱甲、丙、丁(VilmorrianineA、C)、滇乌碱(Yunacomtine)[7,8],黄乌宁(Vilmorinine)、黄乌生(Vilmorisine)、黄乌亭(Vilmoritine)[9],以及黄草乌酮(Vilmorrianone)、塔拉堤定(Talatisidine)、异塔拉堤定(Isotalatisid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等[10,11]

圆锥乌头含美沙乌碱、海帕乌碱,以及Heterophylloidine、Noradrenaline、Paniculatine[12]

多根乌头含乌头碱0.67%,还含川乌碱乙(Karakoline)、多根乌头定碱(Karakolidine)、欧乌碱(Napelline)、准噶尔乌头胺(Songoramine)、宋果灵、乙酰欧乌碱(Acetylnapelline)、多根乌头明碱(Karakomine)、以及苯基-β-萘胺(Phenyl-β-naphthylamine)、异波定碱(Isoboldine)[2,5]

瓜叶乌头含瓜叶乌头碱甲、丙(Guayewuanine A、C),滇乌碱,乌头碱,3-乙酰乌头碱等[2,13]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0 [2] 同上 1988∶102,107 [3] 药学杂志(日) 1984;104(8)∶848 [4] J Nat Prod 1983;46∶178 [5] 植物学报 1982;24(6)∶591 [6] Chin Chem hett 1991;2(10)∶787 [7] 中药通报 1981;6(6)∶38 [8] 化学学报 1981;39∶147 [9] 化学学报 1992;50(4)∶405 [10]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1;3(1)∶35 [11] Planta Med 1991;57(3)∶275 [12] Dictionary of Alkaloids Chapman &.Hall Lta,1989∶497 [13] 中草药 1993;24(2)∶98。

【药理】:

①镇痛作用 电刺激尾法实验,ip草乌70%乙醇浸剂,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0.19、0.095、0.048g/kg的镇痛效力均分别超过吗啡12、6、3mg/kg的镇痛效力。

但给予上述剂量的草乌,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且草乌的治疗指数(3.91)远比吗啡(48.58)小[1]。北乌头碱在动物上表明有镇痛及局麻作用[2]。从黄草乌中分离出的全生物碱,经水解后制成的草乌注射液(以总碱计,1mg/ml),小鼠ip15mg/kg也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最高作用时间在2h以内。以后逐渐降低,在此剂量范围内可提高痛阈2.2倍[3]

②多根乌头中提出的总碱,10~20mg/kg iv,从麻醉犬及心电图上可见心跳兴奋性及传导发生紊乱[4]。 ③对中枢神经作用 准噶尔乌头碱400mg/kg sc,可降低小鼠自发活动,对兔有弱的镇静作用,能延长小鼠用催眠药引起的麻醉时间,对兔还有降温作用。

在高剂量时抑制,低剂量时刺激中枢神经[5]。 ④其它 准噶尔乌头碱大剂量阻断神经节而显降压作用,小剂量则翻转利血平的降压作用。并有抗酰胆碱和加强肾上腺素的作用[2]

所含的猪毛菜酚为弱的β-肾上腺能兴奋剂。

能兴奋豚鼠离体心房,增加收缩频率,静注能升高正常和毁脊髓大鼠血压,加快心率,有镇痛作用,但其作用远不及吗啡。并为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竞争性抑制剂,对单胺氧化酶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有明显的神经肌阻断作用。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对兔主动脉的收缩作用[2]。海帕乌头碱有抗毒作用[5]

毒性 海帕乌头碱能引起多种动物产生心律不齐,小鼠ip的LD50为0.50mg/kg[2]

准噶尔乌头碱小鼠LD50(mg/kg),ig1575,sc630,ip485,iv142.5。大鼠长期给50mg/kg剂量,对心、肝、肾、脑等均出现毒性变化[2]

注 各种草乌也含有乌头碱,药理作用参见川乌(附子)条。

参考文献 [1]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54 [2] 药学学报 1980;15(9)∶528 [3] 中草药通讯 1972;(3)∶36 [4] CA 1969;71∶48186r [5]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出版社,1986∶594,912,980。【药性】:

性味 辛、苦,热。

有毒。 ①《本经》:“辛,温。” ②《别录》:“乌头:甘,大热。有大毒。

”“乌喙:辛,微温。有大毒。” ③《药性论》:“苦、辛,大热。大毒。

” ④《新华本草纲要》:“辛、苦,热。有大毒。”

归经 肝、脾、肺经。 ①《本草求真》:“肝,脾经。” ②《本草再新》:“肝、脾、肺经。” ③《本草撮要》:“手厥阴、少阳经。”

功效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

主治 风寒湿痹,中风瘫痪,肢体关节冷痛,破伤风,偏正头痛,脘腹冷痛,痰癖,气块,冷痢,喉痹,痈疮肿毒。

①《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②《别录》:“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痰,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主风湿,丈夫肾湿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 ③《药性论》:“能治恶风,憎寒,冷痰包心,肠腹绞痛,痃癖气块,益阳事,治齿痛,主强志。”“治男子肾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 ④《纲目》:“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主大风顽痹。” ⑤《药类法象》:“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 ⑥《纲目拾遗》:“追风活血,取根入药酒。” ⑦《东医宝鉴》:“治风湿麻痹疼痛,发破伤风汗。” 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痹症。又为伤科要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外用:生用研末调敷或醋、酒磨涂。

使用注意 凡虚人、孕妇、阴虚火旺及热证疼痛者忌服。内服过量或煎煮不当,易致中毒。

生者慎服。

外用时皮肤破损处不宜用。

①《本草经集注》:“莽草为之使。反栝楼、贝母、白蔹、白及(一本有半夏)。

恶藜芦。” ②《药性论》:“远志为之使。忌豉汁。” ③《纲目》:“畏饴糖、黑豆。冷水能解其毒。” ④《本草汇言》:“平素禀赋衰薄,或向有阴虚内热吐血之疾,并老人、虚人、新产人,切宜禁用。” ⑤《中药志》:“生品内服宜慎,一般炮制后用。孕妇忌服。

反半夏、栝楼、白蔹、白及、川贝母、浙贝母。

畏犀角。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苍术、陈皮、甘草,治脾胃弱,积冷气。

②配细辛、茶叶,治阳虚头痛。 ③配生姜、苍术,治偏正头痛。

④配川乌、乌梅、地、独活,治四肢关节疼痛。 ⑤配丹参、汉防己、桑寄生,治寒湿痹痛。

⑥配五灵脂,治瘫痪、肢体麻木。

方选和验方 ①草乌头散(《圣济总录》)治一切风齿疼痛,饮食艰难:草乌头(炮)3枚,胆矾(研)、细辛(去苗叶)各3g。

捣研为细末,每用0.4g,以指头揩擦,有涎水吐之。 ②草乌头散(《圣济总录》)治肿毒阴疽,未溃令内消,已溃令速愈:草乌头(研末)水调,羽扫肿上,有疮者先贴膏药,无令药着入。

初涂病人觉冷如水,疮乃不痛。 ③《圣济总录》:“治脑泄臭秽:草乌(去皮)15g,苍术30g,川芎60g。并生研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10丸,茶下,忌一切热物。

” ④二乌散(《瑞竹堂经验方》)治发背,蜂窝,疔疮,便毒:草乌头、川乌头各1个,瓦1块,新汲水1桶,将二乌瓶浸于水桶内,候瓦湿透,即将川乌、草乌于瓦上磨成膏,用磨药手挑药贴于疮口四周;如未有疮口,一漫涂药如三、四重纸厚,上用纸条透孔贴盖。如药干,用鸡羽扫湿,如此常扫之。 ⑤草乌揭毒散(《景岳全书》)治一切痈肿毒:草乌、贝母、天花粉、南星、芙蓉叶各等份为末,用醋调搽疮四周,中留头出毒,如干用醋润之。 ⑥《医林正宗》:“治瘰疬初起未破,作寒热:草乌头15g,木鳖子2个。以米醋磨细,入捣烂葱头、蚯蚓粪少许,调匀敷上,以纸条贴令通气孔。” ⑦《圣济总录》:“治脾胃虚弱及久积冷气,饮食减少:草乌头(洗净)500g,苍术1000g,陈橘皮(去白)250g,生甘草120g,黑豆1500g,加水约6000ml,煮干为度。去陈橘皮、黑豆、甘草,只取草乌头、苍术二味晒干,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每日早晚空心食前服,盐汤或温酒送服。” ⑧三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清浊不分,泄泻注下,或赤或白,脐腹绞痛,里急后重:草乌头3枚(去皮尖,一生、一炮、一烧作灰)。为末,用醋糊丸如萝卜子大,大人每服5~7丸,小儿3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 ⑨乌香散(《本事方》)治阳虚上攻、头项俱痛、不可忍者:细辛、新茶芽(炒)、草乌头(大者,去皮尖,炮裂切如麻豆大,碎盐炒)各等份。

为粗末。每服6g,入麝香末1.5g,水煎服。” ⑩《戴古渝经验方》:“治偏正头痛:草乌头、川芎、生姜各120g,苍术250g,连须生葱60g。捣烂同入瓷瓶,封固,埋土中,春五夏三、秋五冬七日。

取出晒干,拣去葱、姜,为末,用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丸,临卧温酒下。” ⑾《指南方》:“治久患头风:草乌头尖(生用)0.3g,赤小豆35粒,麝香0.3g,同为末。每服1.5g,冷薄荷汤送服。” ⑿《儒门事亲》:“治破伤风:草乌头(生用,去皮尖)、白芷(生用)2味等份为末。每服1.5g,冷酒300ml,入葱白少许,同煎服之。

如人行10里,以葱白热粥投之。” ⒀《本事方》:“治一切瘫痪风:草乌头(生用,不去皮)、五灵脂各等份为末。滴水为丸,如弹子大。40岁以下1丸,分6服,病甚1丸分2服,薄荷酒磨下,以觉微麻为度。” ⒁《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草乌、川乌、乌梅、金银花、甘草、大青盐各6g,用60°白酒500ml泡21天。每次服酒5ml,每日服3次。

高血压病、心脏病、风湿热、严重溃疡病患者均忌服。” ⒂《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局部疼痛,或手术小范围而表浅者用作表面麻醉: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土细辛各10g,蟾酥、花椒各4g。共研粉浸于70%乙醇100ml内2天。用时在少量浸液内适量加樟脑、薄荷脑,用小棉球蘸浸液贴于手术部位。” ⒃《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牙痛:生草乌9g,一支蒿、冰片各6g,小木通30g。研为粗末,置500ml白酒中浸泡7日。

用药棉蘸药水塞入患牙处,或外搽红肿疼痛处,每日1次。” ⒄回阳玉龙膏(《疮疡证治》)治阴证之肿毒:草乌头、干姜各60g,赤芍、制南星、白芷各30g,肉桂15g。

共研成细末,热酒调敷患处。 ⒅四川中医 1985;(8):“治斑秃:制草乌、制川乌、芫花、红花、细辛、川椒各3g,浸于75%乙醇中(用白酒亦可),以乙醇没过药物为度。浸泡1周后,取其酒,以棉签搽擦患处,至头皮发红、发热为度。

每日1次,30日为1疗程。

单方应用 ①《普济方》:“治诸疮未破者:草乌头为末,加入轻粉少许猪油调搽。” 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治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草乌头1个,用白酒适量磨汁,外搽局部,每日1次。”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大骨节病、风湿性关节炎:生草乌,加10倍量水煮沸3小时,取出晒干,研粗粉,制成10%浓度酒剂。每服10~15ml,每日3次。

”。【医药家论述】:

①刘若金《本草述》:“草乌头类,洵为至毒之药,第先圣用毒药以去病,盖期于得当也。如草乌辈之用,固沉寒痼冷,足以相当,或寒湿合并,结聚癖块,阻塞真阳,一线未绝,非是不足以相当而战必克。如瘫痪证,先哲多用之,盖为其寒湿之所结聚,顽痰死血,非是不可开道路,令流气破积之药得以奏绩耳。

” ②黄宫绣《本草求真》:“草乌头,《本经》治恶风洗洗汗出,但能去风而不能回阳散寒可知。乌附五种,主治攸分:附子大壮元阳,虽偏下焦,而周身内外无所不至;天雄峻温不减于附,而无顷刻回阳之功;川乌专搜风湿痛痹,却少温经之力;侧子善行四末,不入脏腑;草乌悍烈,仅堪外治。此乌、附之同类异性者。至于乌喙,禀气不纯,服食远之可也。

” ③张隐庵《本草崇原》:“草乌之毒,甚于川乌,盖川乌由人力种莳,当时则采,草乌乃野生地上,多历岁月,故其气力尤为勇悍,犹之芋子,人植者无毒,可啖,野生者有毒,不可啖,其理一也。又川乌先经盐淹,杀其烈性,寄至远方,为日稍久,故其毒少减;草乌未经淹制,或系现取,其毒较甚。

” ④李时珍《纲目》:“草乌头、射罔,乃至毒之药,非若川乌头、附子人所栽种,加以酿制,杀其毒性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

甄权《药性论》言其益阳事,治男子肾气衰弱者,未可遽然也。此类止能搜风胜湿,开顽痰、治顽疮,以毒攻毒而已,岂有川乌头、附子补右肾命门之功哉?” ⑤甄权《药性论》:“乌喙,其气锋锐,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

” ⑥杨清叟:“凡风寒湿痹、骨内冷痛,及损伤入骨,年久发痛,或一切阴疽肿毒,并宜草乌头,南星等份,少加肉桂为末,姜汁热酒调涂。未破者能内消,久溃者能去黑烂。

二药性味辛烈,能破恶块,逐寒热,遇冷即消,遇热即溃。” ⑦张寿颐:“草乌头,《本经》谓主中风恶风洗洗,盖仍以外感寒风而言,洗洗读作洒洒,仍是洒浙恶风之候。而后世乃谓可治恶风,以恶字作如字读,岂古人之真旨?要知毒风厉风等症,皆是血热成毒,似此大热大毒之物,胡可妄投,此盖误读古书之谬。惟果是寒湿寒痰,涸阴冱寒,坚凝结聚之症,始可用为佐使,引到病所,以开坚积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