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荔枝螺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326页(1542字)

【概况】:

基源 为骨螺科荔枝螺属动物敌荔枝螺、疣荔枝螺的贝壳。

原动物 敌荔枝螺Purpura gradata Jonas,又名辣螺、三角荔枝螺(《中国药用动物志》)。疣荔枝螺Purpura clavigera Kuster,又名荔枝螺(《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 敌荔枝螺贝壳小,呈菱形,一般壳高为30mm。壳质坚厚,螺层约6层,缝合线不太明显。壳塔短,呈低圆锥状,约占壳高的1/3。壳顶尖锐而光滑。

体螺层上部膨大,基部缩小。壳面各螺层的肩部具结节突起。生长线明显。

原始螺层光滑无肋,其它各层具螺旋肋,肋间还有细肋,肋在体螺层尤其明显。每螺层中部和体螺层上部的壳面下凹,成为一弧形面,而区别于它种荔枝螺。壳表面青灰色或带白色,具有灰褐色或棕色的不规则纵纹。

壳口呈长卵圆形,内方黄色,具有棕色花纹和肋。外唇薄,内唇后部薄,前部加厚,有时遮盖假脐。角质厣棕色。

生境与分布 生活在潮间带或低潮线下1.5m左右有岩石的海底。

为肉食性动物,行动缓慢。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疣荔枝螺 壳为小纺锤形。壳质极坚厚,螺层约6层,自上而下迅速增宽。

缝合线极浅,不易辨认。壳塔呈低圆锥形,其高度仅约为全壳高度的1/3。壳顶尖细,常呈破蚀状态。体螺层显着膨胀。

壳表面具有旋形疣肋,壳塔之各层肩部和下部各有一条明显的疣肋。肩部者较粗大,由连续的粒状突起构成;下部者恰在缝合线上,较细弱,有时不明显。体螺层有5条,旋形疣肋,上面2条粗大,下面3条较细弱。

生长线不甚清晰。表面为灰绿色或黄褐色,常杂以白色的纵行条纹;壳内面黄白色或粉黄色,外唇内侧为黑紫色。壳口卵圆形。

后沟呈缺刻状;前沟则短而开张。外唇边缘薄,向内增厚,其内侧具有细锯齿,更向内侧变成与壳面相当的5条疣肋;内唇具有收达的胼胝,黄白色或粉黄色,光亮如瓷,在壳轴处微呈凹陷状。厣角质,棕褐色,卵圆形,很薄,核位于靠外唇的边缘,不显着,假体孔不明显。壳高一般为25mm,宽为16mm,大者壳高可达30mm,壳宽为19mm。生活于潮间带及至潮下带的岩礁间,也常附在牡蛎的空壳内。肉食性,常钻孔侵蚀其它贝壳。

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生药】:

采集 春至秋季退潮后,在沙滩上捕捉,捕后置沸水中烫死,去肉取壳,洗净,晒干备用。

中国沿海各地均产。

加工炮制 将壳煅后,研成细末。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敌荔枝螺贝壳含碳酸钙、磷酸钙、Fe、Cu等。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0

【药性】:

性味 咸,平。

功效 软坚散结,清热解毒。

主治 淋巴结结核,痈肿疮疡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50g。。【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治淋巴结结核: ①荔枝螺壳煅灰,麻油调敷。 ②荔枝螺壳15g,夏枯草15g,泽漆10g,海藻15g,玄参15g,柴胡10g。水煎服。”

上一篇:荔枝根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