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响螺厣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536页(1297字)

【概况】:

基源 为盔螺科角螺属动物管角螺、细角螺的厣。

原动物 管角螺Hemifusus tuba(Gmelin)。细角螺Hemifusus ternatanus(Gmelin),又名天角螺(《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 管角螺,贝壳大型,呈梨状,两端较尖。壳质坚实而厚,螺层自上而下急速增大。

壳塔短,呈锥形。壳顶常被磨损,体螺层中部膨大,前端尖长。

壳面具有细密的螺肋,生长线明显。但壳顶部螺层光滑无肋。

自第3螺层开始至体螺层止,每层的肩部有1列随着螺层旋转的结节突起和细密的肋纹,突起和肋纹愈向前方愈强大,至体螺层则形成为三角形的棘。壳表面被有1层黄褐色壳皮,上面生有黄褐色或淡棕色的茸毛,茸毛成纵行排列,细而密。动物死后茸毛易脱落;壳内面呈淡肉红色,有珍珠光泽。壳口长大,后部较宽,前沟很长。

外唇较厚,边缘完整,在肩角部扩张;内唇很薄,贴附于体螺层上。厣角质,梨形,棕色,较厚,前较尖,核位于前端外侧,生长线明显,较粗糙,呈皱褶状。无脐。

一般壳高为163mm,壳宽为90mm。

较大的个体壳高可超过180mm。

细角螺,贝壳大型,呈长纺锤形。

壳质坚实而厚。螺层约10层,自上而下逐渐增宽。

露于外面的螺层略呈圆形隆起,缝合线明显。壳塔短,仅为壳高的1/3,体螺层中部膨大,前端比管角螺更为尖长。壳面螺肋明显,螺层肩部有结节。壳表面为淡肉色,被有黄褐色茸毛样的壳皮,茸毛易脱落。

壳内面为淡肉红色。壳口比前种更为狭长,前沟形成细长的水管沟,外唇简单,稍厚;内唇薄,贴附于体螺层上。厣角质,梨形,棕黑色,较粗糙,有皱褶。无脐,壳长可达220mm,壳宽95mm。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近海潮下带深约10余米的泥沙质或泥质的海底。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

。【生药】:

采集 四季均可捕捉,捕后置沸水中烫死,去壳取厣,晒干。

【化学】:

厣主由胶蛋白组成。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5

【药性】:

功效 燥湿,收敛,解毒,滋阴。

主治 白带过多,下肢溃疡,小儿头疮,中耳炎,体虚倦怠,四肢酸软,潮热盗汗等症。

用法用量 内服:5~15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中国动物药》:“①治白带过多:响螺厣25g,海螵蛸25g,焙干研细末,每次5g,白开水送服 ②治小儿头疮:响螺厣适量烧存性,研细末,麻油调敷患处。 ③治阴虚发热,盗汗:响螺厣50g,牡蛎50g。研细末,每服5g,白开水送服。”

上一篇:响铃草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