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2106页(2311字)
【概况】:
异名 黑铅(《范子计然》)。
青金(《说文》),黑锡(《本草拾遗》),水中金(《纲目》);青铅(《要药分剂》)。
基源 铅(pb)以方铅矿(PbS)Galena为原料加工煅烧炼制而成。
历史 铅最早记载于《日华子本草》。李时珍释其名谓:“铅易沿流,故谓之铅。锡为白锡,故此为黑锡。”苏颂谓:“‘铅’今有银坑处皆有之,烧矿而取。”李时珍引独孤滔云: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利州(今四川广元市)出草节铅,生铅未锻者也,打破脆,烧之气如硫黄。所指的“生铅”与方铅矿吻合,因方铅矿以立方体解理,化学成分主为硫化铅。又云“紫背铅,即熟铅,铅之精华也,……。雅州(今四川雅安市)出钓脚铅,形如皂子大,又如蝌蚪子,黑色,生山涧沙中,……。”所述形状与方铅矿相似。综合以上古代本草所述,均表明了药用铅是提炼出来的,原料主为方铅矿。
直至现今方铅矿是提炼铅的最重要的矿物原料。银与铅共生,所以“银坑处皆有之(指铅)。”故现今方铅矿含银多者亦可提炼银之用。
形态 方铅矿属于等轴晶系。
晶体常呈立方体形,有时以八面体与立方体聚形出现。集合体通常呈粒状、致密块状。铅灰色。条痕灰黑色。
金属光泽。
硬度2~3。
密度7.4~7.6g/cm3。
产状 方铅矿在热液矿脉中及接触交代矿床中均有产出。
带有被壳之方铅矿,呈瘤状出现于冲积带或漂沙矿床中。
产地 主产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福建及中国东北等地。
。【生药】:鉴别
性状 铅为板块状、粗丝状或不规则状。
表面常被氧化成一层薄膜,中灰色,光泽暗弱,刮去外层薄膜,呈淡灰白色,具较强金属光泽。质柔软,可用指甲刻划成痕,在纸上可书写,呈铅灰色条痕。
易切断,切面具强金属光泽。气味均无。
理化 ①铅粉易熔融,火焰显淡蓝色。 ②取铅粉加硝酸溶解,滤过,滤液滴加硫酸数滴,即产生白色沉淀。 ③铅粉加盐酸不起反应。(与锡区别)
加工炮制 将方铅矿压碎,配以熔剂(主为石灰石及铁矿石)入烘砂锅内,硫磺燃烧殆尽,全部溶解状,冷后成块,谓之熟砂。
再以熟砂及熔剂下炉,所出之铅,导入模型凝固,用水冷却,谓之毛铅条。将毛铅装入柔铅炉,加高温,除去杂质;含银多时,银质提尽,所余之铅,送入净铅炉,使锌质氧化,全挥发,成为纯铅。毛铅1.25吨约制纯铅1吨。
贮藏 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化学】:主要成分为金属铅,优良品种含铅量可达99%。因矿石的质量、冶炼与精制方法不同,常夹有其它金属,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银,其次是金[1,2]。
参考文献 [1] Thorpe’s Dictionary of Applied Chemistry.vol.7.4ed.,1948∶243 [2]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69
【药理】:
铅为有毒重金属,食品中铅含量限制为≤0.002%。
中国对药品和食品中铅限量有严格规定。铅中毒可引起肠胃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等一系列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不能作为药用[1,2]。
参考文献 [1] FCC Ⅱ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Washington,D.C.1972 [2] Poisoning Toxicology Symptoms Treatments Ⅲ Charles C.Thomas Illinois U.S.A.
。【药性】:性味 苦,寒。
有毒。 ①《本草拾遗》:“寒,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甘。” ③《医学入门》:“甘,毒。”
归经 入肝、肾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厥阴经。” ②《本草通玄》:“入肾。”
功效 镇逆,坠痰,杀虫,解毒。
主治 痰气壅逆,上盛下虚,气短喘急,噎嗝反胃,瘿瘤,瘰疬,疔毒,恶疮。 ①《本草拾遗》:“主瘿瘤。锉为末,和青木香敷风疮肿恶毒。” ②《日华子本草》:“镇心安神。治伤寒毒气,反胃,呕哕,蛇、蝎所咬,炙熨之。” ③《纲目》:“消瘰疠痈肿、明目,固齿,乌须发,杀虫,坠痰。治噎嗝,消渴,风痫。” ④《医林纂要》:“作铅丸,两手时摩弄之,可去鹅掌风。” ⑤《要药分剂》:“平肝。”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煅透研末入丸、散。
外用:煅末调敷。
使用注意 不可久服。
中气虚寒者慎服。 ①《本草经疏》:“凡脾胃虚寒,阳火不足,饮食不化,下部阴湿诸症,法咸忌之。” ②《本经逢原》:“如煅不透,服之令人头痛,以阴降太速,阳火无依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