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海桐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2307页(4913字)

【概况】:

异名 海桐(《开宝本草》),刺桐皮(《中药材手册》),刺通、接骨药(《贵州草药》),钉桐皮、鼓桐皮、丁皮(《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 为豆科刺桐属植物刺桐的皮。刺桐属植物全世界约200种;中国有6种,其中药用的有2种。

原植物 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var.orientalis(L.)Merr.(Erythrina indica Lam.),又名七刺桐、空桐树、桐木(广东),青桐木(广西),刺木通、鹦哥花(《云南药用植物》)。

历史 本品始载于《开宝本草》。

《图经本草》载:“生南海及雷州,近海州郡亦有之。叶大如手,作三花尖。皮若梓白皮,而坚韧可作绳……又云岭南有刺桐,叶如梧桐,其花附干而生,侧敷如掌、形若金凤,枝干有刺,花色深红。”《纲目》载:“有巨刺,如鼋甲之刺,或云即刺桐皮也。”《南方草木状》载:“九真有刺桐,布叶繁密,三月开花,赤色照映,三五房凋,则三五复发。”以上描述与本品相符。

形态 大乔木,高达20m。树皮灰绿色,枝淡黄或土黄色,有明显的叶痕及圆锥形黑刺,髓心疏松后为空腔。

3出羽状复叶,互生,通常密集于枝端;叶柄长超过10cm,基部膨大有糟;叶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0~15cm;先端钝,基部宽楔形,基生3出脉,小叶柄短,有腺体状小托叶。春季先叶开花,总状花序顶生,花成对密集于花序轴;花萼偏斜,长2~3cm;花冠鲜红色,长6~7cm;旗瓣倒卵披针形,长5.5cm,盛开时外翻,翼瓣与骨瓣近等长,均短于萼。荚果肥厚,串珠状,微弯曲,长达30cm。种子1~8,圆球状,直径1~1.5cm,暗红色。花期3月,果期5~8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942页.3994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沿海山坡、丘陵、现已广为栽培。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原产印度及大洋洲海洋林中。

。【生药】:

栽培 宜生于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

土壤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好。多用扦插繁殖,在春季2~3月进行。选1~2年生的健壮枝条,剪成长约25cm,具3~4个芽的插条,按行距12~15cm,株距8~10cm插于苗床,深为插条长3/5~2/3,地面上留1~2个壮芽.成活后,于春季萌芽前移栽造林。成林前,做好中耕除草和排水灌溉,每年追肥2~3次。成林后,结合中耕进行施肥1~2次,用人畜粪水或厩肥环施,施后用原土覆盖。虫害桔全爪螨,用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或20%双甲脒1000倍液喷雾。

采集 通常于夏、秋季剥取有钉刺的树皮,晒干。药材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鉴别

性状 树皮板片状,两边略卷曲,厚0.3~1cm;外表面淡棕色,常有宽窄不同的纵凹纹,并散布钉刺,钉刺长圆锥形,高5~8mm,顶端锐尖。刺尖稍弯,基部直径0.5~1cm,内表面黄棕色,较平坦,有细密网纹。质硬而韧,断面裂片状。气微香,味微苦。

以皮薄、带钉刺者为佳。

显微 粉末:灰白色。 ①纤维颇长,直径9~30μm,壁极厚,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纤维束周围细胞中有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②含晶厚壁细胞长方形、类方形或类圆形,直径20~58μm,壁不均匀增厚,约至29μm,胞内含草酸钙方晶。

③草酸钙方晶直径9~35μm。 ④角刺中细胞类圆形或类多角形,直径11~45μm,壁厚约3μm,纹孔较密,孔沟明显。

另可见木栓细胞、淀粉粒。(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633页.图310)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树皮含刺桐灵碱(Erythraline)[1]、氨基酸和有机酸[2]

还含Erysotine、刺桐替定(Erythratidine)、Epierythratidine、11-Hydroxy-epi-erythratidine[5]

附 种子含油,油中含饱和有机酸36.7%和不饱和有机酸(油酸、亚油酸)63.3%,另含下箴刺桐碱(Hypophorine)和23种氨基酸[3,4]。花中含阿魏酸、咖啡酸、异李素-3-鼠李糖甙(Isorhamnetin-3-Orhamnoglucoside)、芦丁、槲皮素-4-葡萄糖-3-鼠李糖甙、槲皮素。

参考文献 [1] J Am Chem Soc 1940;62∶436 [2] 农村常用中草药制剂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244 [3] CA 1938;32∶5240 [4] C A 1986;104:145492n [5] C A 1989;110∶170214e。【药理】:

①本品水浸液(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亦有谓海桐皮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

刺桐(Erythrina indica Lam.)及乔木刺桐(Erythrinaarborescens Roxb.)的茎皮,具有镇静及镇痛作用[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42 [2] 中药材 1992;15(6)∶29。

【药性】:

性味 苦、辛,平。

①《海药本草》:“苦,温。” ②《开宝本草》:“苦,平。” ③《本草经疏》:“苦、辛。”

归经 入肝、脾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专入肝。”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杀虫。

主治 风湿痹痛,痢疾,牙痛,疥癣。 ①《海药本草》:“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 ②《日华子本草》:“治血脉麻痹疼痛,及煎洗目赤。” ③《开宝本草》:“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甘、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肤赤。

” ④《纲目》:“能行经络,达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风杀虫。” ⑤《岭南采药录》:“生肌,止痛,散血,凉皮肤,敷跌打。” ⑥《南宁市药物志》:“消肿,散瘀,止痛。疗咳嗽,止产后瘀血作痛。

” ⑦《贵州草药》:“解热祛瘀,解毒生肌。治乳痈,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血虚者不宜用。 ①《本草经疏》:“腰痛非风湿者不宜用。” ②《本草汇言》:“痢疾、赤眼、痹躄诸症非关风湿者不宜用。” ③《得配本草》:“血少火炽者禁用。”。【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附子、桂心、当归,治历节风,身体四肢无力,骨节疼痛。

②配透骨草、乳香、没药,治跌打损伤。 ③配丹参、肉桂、防己,治风湿痹不仁,肢体疼痛。

④配床子,治风癣有虫。

方选和验方 ①海桐皮散(《圣惠方》)治伤折,辟外风,止疼痛:海桐皮(锉)30g,防风60g(去芦头),黑豆30g(炒熟),附子30g(炮裂,去皮、脐)。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酒下6g,日3~4服。 ②海桐皮散(《太平圣惠方》)治历节风,身体四肢无力,骨节疼痛:海桐皮、附子、桂心、当归、酸枣仁各30g,麻黄75g,天麻、膝各60g,防风45g。研为散,每服9g,加生姜0.15g,水煎服。

③海桐皮丸(《太平圣惠方》)治妇人腰脚风冷疼痛,行立无力:海桐皮、桂心、牛膝、杜仲、石斛、熟地黄各30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早晚温酒下。 ④海桐皮汤(《医宗金鉴》)治跌打损伤,筋骨扭挫,疼痛不止: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各6g,酒当归4.5g,川椒9g,川芎、红花各3g,威灵仙、白芷、甘草、防风各2.4g。

为粗末,布包煎汤,熏洗患处。 ⑤海桐皮汤(《圣济总录》)治风湿痹不仁,肢体疼痛:海桐皮、丹参、肉桂、防己各30g,甘草(炙)、麻黄、天门冬各60g,附子(炮)15g。

为粗末,每服8g,加生姜5片,水煎,不拘时服。

⑥海桐皮散(《脚气治法总要》)治风湿两腿肿满疼重,百节拘挛痛:海桐皮30g,羚角屑、薏苡仁各60g,防风、羌活、筒桂(去皮)、赤茯苓(去皮)、熟地黄各30g,槟榔30g。

上为散。每服9g,水200ml,生姜5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⑦《续传信方》:“治腰膝痛不可忍:海桐皮60g,牛膝、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30g,甘草15g,薏苡仁60g,生地黄300g。八物净洗,焙干,细锉,生地黄以芦刀子切。

用绵30g,都包裹,入无灰酒2400ml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饮150ml,每日早、午、晚各1次,长令醺醺。

合时不用添减。禁毒食。

” ⑧海桐皮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脚挛不能伸举:海桐皮、当归(去芦,洗净,焙干)、牡丹皮(去心)、熟干地黄、牛膝(去芦,酒浸,焙干)各30g,山茱萸、补骨脂各15g。上为细末。每服3g,水160ml,入葱白5g,煎至100ml,去滓,温服。

⑨《如宜方》:“治风癣有虫:海桐皮、蛇床子等份,为末,以腊脂调搽之。” ⑩《安徽中草药》:“治筋骨痛:鲜海桐皮根、鸡血藤各30g,杜衡3g。水煎服。” ⑾《安徽中草药》:“治气血凝滞,手臂疼痛:海桐皮、当归、赤芍、白术各9g,桂枝6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安徽中草药》:“治牙痛:海桐皮15g。水煎服。

” ②《福建药物志》:“治象皮腿:海桐皮9~12g。水煎服。

” ③《圣济总录》:“治中恶霍乱:海桐皮煮汁服之。” ④《本草汇言》:“治时行赤毒眼疾:海桐皮30g,切碎,盐水洗,微炒,用滚汤泡,待温洗眼。” ⑤《贵州草药》:“治乳痈初起:刺通15g,红糖30g。水煎服。”

食疗 ①海桐皮酒(《杂病源流犀烛》)治腰膝痛不可忍,似肾脏风毒攻刺:海桐皮、薏苡仁各60g,生地黄300g,牛膝、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30g,甘草4.5g。浸酒2400ml,冬14日、夏7日,每饮150ml,空腹服,日3次。

②海桐皮浸酒(《太平圣惠方》)治风毒脚膝软弱,行立不得:海桐皮、五加皮、独活、天雄、桂心、防风、当归、生干地黄、杜仲、仙灵脾、萆薢、牛膝、薏苡仁各60g,胫骨90g。上药锉细,盛绢袋中,用清酒3600ml,春夏浸7天,秋冬浸14天,每日时时暖饮100ml,常令醺醺不得大醉。

重者不过两剂。若酒尽,旋旋添之,以药味尽为止。。【医药家论述】:

①黄宫绣《本草求真》:“海桐皮,能入肝经血分,祛风除湿,及行经络,以达病所。用者须审病自外至则可。若风自内风,未可妄用,须随症酌治可耳。” ②《广州植物志》:“刺桐,印度人有用(树皮)以退热及治胆病的。”

上一篇:海桐 下一篇:海狸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