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第四册》第409页(3002字)

【方源】:

《伤寒论》。

【异名】:

四逆汤(《千金》卷二十)、吴茱萸散(《圣惠》卷四十七)、四逆茱萸汤、吴茱萸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八)、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注解伤寒论》卷十)、四逆萸姜汤(《杏苑》卷七)。

【组成】: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劈)

【用法】:

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

【功用】:

《伤寒方苑荟萃》:散寒涤饮,降逆温中,养血通脉。

【主治】:

①《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内有久寒者。②《伤寒方苑荟萃》:现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慢性荨麻疹、冻疮等;亦可用于慢性消化道疾病而疼痛呕吐较剧者、头痛、溃疡病、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经、闭经等。

【方论选录】:

①《千金方衍义》:阳邪传入厥阴而厥寒,脉沉细欲厥与直中阴寒之治截然两途。

直中阴寒用姜附四逆以回阳,惟恐药之不力而变虚阳发露,陷阴之邪用当归四逆以通阳,仍须桂枝汤,但去生姜加当归助芍药以和营,细辛、通草助桂枝提出阳分,使阳邪仍以阳解。其去生姜者,恐其性暴,不待气味入阴,便从太阳开发也。在霍乱则不然,专取生姜、吴茱萸速破逆上之厥气,则阳通脉复。盖回阳用干姜、通阳用生姜,一定不易之法。

②《古方选注》:厥阴四逆,证有属络虚不能贯于四末而为厥者,当用归、芍以和营血。若久有内寒者,无阳化阴,不用姜、附者,恐燥劫阴气,变出涸津亡液之证,只加吴茱萸从上达下,生姜从内发表,再以清酒和之,何患阴阳不和,四肢不温也耶?③《伤寒贯珠集》: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阳之虚也,宜四逆辈。

脉细欲绝者,血虚不能温于四末,并不能荣于脉中也。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

方用当归、芍药之润以滋之;甘草、大枣之甘以养之;桂枝、细辛之温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入经通脉,以续其绝而止其厥。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必加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散之,而尤藉清酒之濡经浃脉,以散其久伏之寒也。④《伤寒方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经络无所不寒,气血俱虚之至,故当归四逆允为合剂也。更察内有久寒,是一阳不足以为开泰之本,而经络之虚,乃相因以至、故以吴茱萸、细辛通逆而润燥,通草为引,复以桂枝全汤而君以当归,血由气生,寒从阳化也;并可通于杂证之血虚极寒者矣。

。【临证举例】:

①血虚寒厥证《天津医药》(1978;5∶215):吴某某,男,38岁。

1970年冬季,外出检查线路,下班后自觉四肢寒冷,并有麻木疼痛,以后每逢外出,两手及面部出现青紫,尤以手指鼻尖耳廓最明显,回室内温暖后,青紫逐渐消失。诊其两手逆冷至腕,手足均呈青紫,脉沉细,舌质胖嫩,舌苔白。

属阳气虚弱,不能温营四肢,寒邪外袭,致血脉凝涩,经脉不通。治拟温经通络,活血祛寒。

当归、白芍各9克,桂枝、吴茱萸各6克,细辛、甘草、通草各3克,生姜三片,大枣5枚。药后病情好转,续诊两次而愈。

②痛经《新医药学杂志》(1978;3∶7):万某某,女,22岁,学生。患者经来腹痛已有五年之久,曾服温经汤及调经诸药,收效甚微。自述平时身冷,恶寒,四肢痠软无力,小腹常觉不温,月经愆期,白带多而清稀,每逢经期,小腹剧痛,痛时手足冰冷,口不渴,时吐清涎,小便量多。

查其舌质淡暗,苔薄,脉沉迟细弱,证属虚寒逆经,拟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之。当归15克,桂枝12克,白芍(酒炒)15克,细辛6克,大枣18克,木通9克,炙草6克,官桂6克,台乌6克,艾叶(炒)6克,吴茱萸9克,生姜9克,加白酒一杯同煎。嘱在经前服本方三剂,下月经期前再服三剂。

后六剂而愈。③缩阴证《治验回忆录》:刘妇,年四旬余,邮亭圩北村人。体素虚弱,某日农作过劳,傍晚归途遇雨,衣履尽湿,归仅更衣,不甚介意。晚间又经房事,而风雨之夜,寒气砭骨,夜半时起入厕,未久,睡感寒甚,数被不温,少腹拘急绞痛,次第加剧,待至天将明时,阴户遽现紧缩,自觉向腹中牵引,冷汗阵出,手足厥冷,头晕神困,不能起立,服药鲜效。

脉象微细,舌润不温,其夫且曰:“内子阴户收缩,成一杯大空洞形,时流清液,令人见而生畏”。此乃阴寒证也,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嘱一日服完两大剂,并用艾灸气海、关元十余炷,又锡壶盛开水时熨脐下。次日即笑逐颜开,操作厨下,惟身觉略倦而已。④子宫下垂《新中医》(1983;2∶33):戴某某,女,49岁。

农民,自诉近三年来劳动增强,缺乏休养和调补,身体渐差。夜睡不宁,有时醒来烦热汗出,头痛,小腹挛痛,小便频数,或夜间遗尿。休息几天即好转,如仍持续劳动则觉小便有物垂出,疼痛不安。月经二、三月一来,量少,色鲜红。

每年此时恒发疟疾。其脉沉细难触,手足较常人为冷。舌质淡润无苔,面色萎黄。断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处方:当归12克、木通、细辛、桂枝、吴茱萸、枳壳、白芍、炙甘草各9克,生姜18克,红枣25枚,赤豆脂30克(一半包煎,一半研末,分二次冲服)、水煎,加白酒半两,冲服。二诊:药后睡安,汗止,少腹不痛,尿不频数,下身下垂刺痛好转。

手足依然冰冷。照原方续服三剂,各症均愈,惟手足仍冷。

第二个月中旬来月经,又服三剂。

以后每月服三剂。至年底患者来告,谓此后未复发,月经亦未再行。⑤产后胃冷如冰《中医杂志》(1984;8:25):青年女工傅某某,1981年夏初生难产,入产房两天两夜,胎儿未能娩出,周身大汗淋漓,神疲力竭。

当时产床置于电风扇下,凉风直吹,及至胎儿娩出后,始觉凉意。因腹中饥饿,急食冷汤两碗,即感胃脘痞塞不畅,胃中发冷,犹如冰块阻塞一般,且全身关节痠痛、曾服温胃散寒之方药,诸如香砂六君子汤、附子理中汤等,未获缓解,半年后来诊。其时患者面色白,唇甲少华,两手欠温。

自述周身关节在气候突变时发痠发痛。

胃冷如冰逐渐加重,并时感胸闷恶心。诊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乃胃有久寒,阴血虚亏所致。其分娩时正当血脉空虚,外受寒邪之袭,内伤鸡汤之冷,胃阳大伤,安得不病之理。

处方:全当归10克,川桂枝10克,杭白芍10克,北细辛5克,炙甘草3克,小木通6克,肥大枣4枚,淡吴萸12克,鲜生姜12克。酒水各半,煎后温服。

每日一剂,未及半月,胃中已无冷感,诸恙尽失。⑥乳房窜痛《新中医》(1984;12:41):潘某某,女,29岁,医务人员。

患者近年来右侧乳房周围窜痛。呈阶段性、阵发性、伴憋胀感,用手扪之,右侧乳房外上象限内有桃核大区域皮肤温度明显低于周围,但未扪及肿块或囊状物。自贴伤湿止痛膏无效,又曾经用理气通络止痛之剂亦无效。

别无所苦,月经正常。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胃经,局部冷痛,总属脉络凝滞。试投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暖肝温胃,通络止痛。处方:当归、白芍各12克,桂枝、吴茱萸、通草各6克,细辛、甘草各3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连服二剂后,乳房窜痛发冷消失,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