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第1532页(2921字)
【方源】:
《伤寒论》。
【异名】:
柴胡桂姜汤(《金匮》卷上附方引《外台》)、姜桂汤(《全生指迷方》卷二)、桂姜汤(《三因》卷六)、姜桂饮子(《普济方》卷一九七)、柴胡姜桂汤(《玉机微义》卷九)、柴胡桂枝汤(《伤寒全生集》卷三)、柴桂干姜汤(《医原》卷下)。
【组成】: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用法】: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每日三次。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功用】:
《经方研究》:和解少阳,兼化痰饮。
【主治】: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胸胁满微结,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及牡疟、劳疟、疟久不愈者。现用于肝炎、窦性心动过速、冠心病心动过缓、月经不调、乳腺囊性增生。
①《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②《外台》: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③《金匮》附方引《外台》: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④《三因》:牡疟。⑤《普济方》:劳疟,及疟久不愈者。⑥《家塾方与方极》:小柴胡汤证而不呕、不痞,上冲而渴,腹中有动者。
【宜忌】:
《外台》引《伤寒论》:忌生葱、海藻、菘菜。
【方论选录】:
①《伤寒明理论》:《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软之,牡蛎之咸,以消胸胁之满;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固阳虚之汗;津液不足而为渴,苦以坚之,栝楼之苦以生津液。②《古方选注》:以桂枝行太阳未罢之邪,重用柴胡、黄芩转少阳之枢,佐以干姜、甘草,开阳明之结,使以花粉,佐牡蛎深入少阴,引液上升,救三阳之热。不必治厥阴,而三阳结邪,一一皆从本经而解矣。用柴胡和少阳之阳,即用黄芩和里;用桂枝和太阳之阳,即用牡蛎和里;用干姜和阳明之阳,即用天花粉和里;使以甘草,调和阴阳,其分两阳分独重柴胡者,以正疟不离手少阳也;阴药独重于花粉者,阴亏之疟,以救液为急务也。③《金鉴》: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主之,即小柴胡汤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正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楼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且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初服微烦,药力未及;复服汗出即愈者,可知此证非汗出不解也。④《寒温条辨》:柴胡除少阳之寒热,桂枝解太阳之余邪,花粉彻阳明之渴热,干姜去胸胁之烦满,甘草调汗下之误伤,此少阳阳明两解之治法也。⑤《金匮玉函经二注》:用柴胡为君,发其郁伏之阳;佐以桂枝、干姜,散其肌表之痹;栝楼根、牡蛎为臣,除留热、消瘀血;佐以黄芩助柴胡,治半表半里;甘草以和诸药、调阴阳也。得汗则痹邪散,血热行而病愈耳。⑥《中国医学大辞典》:柴胡、桂枝、黄芩,并转少阳之枢,而达太阳之气;牡蛎则启厥阴之气,以解胸胁之结;栝楼根引水液上升,而止烦渴;汗下后,中气必虚,故用甘草理中。
【临证举例】:
①郁冒 《成绩录》:一农夫,年三十余,去年起,郁冒时发,有时稍吐血,盗汗,往来寒热,微渴而脐旁动悸,予本方治之而愈。②肝炎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4岁。患肝炎而腹胀作泻,不欲饮食,胁痛及背。服药无数,效果不显。某君请余为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此乃肝病及脾,脾阳先衰之象。为疏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2克,黄芩4.5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花粉12克,牡蛎12克。凡四服而腹胀与泻俱止,饮食较前为多,精神亦有好转。后以肝脾共调,佐以健脾利湿之品,肝功化验日趋正常而愈。③窦性心动过速 《北京中医》(1988;3∶19):康某,男,20岁。半年来胸闷心悸不止,形瘦颧红,左乳下其动应衣,每入夜则身冷寒战,至后半夜身热汗出而解,昼日无寒热,脘痞纳呆,口干唇燥,舌质红,舌体略胖,苔薄白,脉弦细疾数。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0次/分。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龙骨30克,五味子10克。服药三剂后心悸大减,寒热止,纳增,脉转和缓(90次/分)。上方剂量减半,再予三剂而愈。④冠心病心动过缓 《北京中医》(1988;3∶19):赵某,女,60岁。三年前确诊为冠心病,现心中空虚怔忡,稍动作即心中憺憺大动,不能下地行走,已1月有余,曾服消心痛、活心丹等中西药不效。心电图:心率50次/分,ST段Ⅲ、V5下移0.05。伴头昏身热,微恶寒,时自汗出,口干苦不欲饮,纳食尚好,神情郁闷,大便时溏时结。体丰,舌略红略胖,苔薄白微黄,脉迟缓。投柴胡桂姜汤加五味子6克,3剂,水煎服。药尽诸症均减,已下地活动,脉和缓(60~70次/分)。上方去五味子,加川贝10克,炒麦芽15克,继服3剂,追访至今未再发。⑤月经不调 《古方便览》:一妇人,平素月经不调,其气上冲,两胁急缩,腰痛不可忍,经行之时,脐下疼痛,下如豆汁,一日或半日即止,已十余年。诊之,胸胁苦满,脐上动悸甚,予本方,服之数月,前证得愈。⑥乳腺囊性增生症 《新医药学杂志》(1979;1∶33):王某,女,39岁。左乳房外上方有一肿块,如核桃大,肿块近处,有黄豆大数粒小肿块,右乳房中上方稍偏外侧,有一肿块如大枣状,触之有痛感,质坚硬,推之可移,边界不清,而两腋下淋巴结不肿大,诊断为乳癖(乳腺囊性增生症),给以本方,服二十剂后,两侧乳房肿块全消,自觉症状消失而痊愈。三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现代研究】:
①对内分泌腺的影响 《药学杂志》(1980;6∶602~607):实验研究证实,本方及单味柴胡可使肾上腺与胸腺等脏器发生重量变化,特别是柴胡的有效成分柴胡皂甙可使肾上腺肥大,造成胸腺萎缩,柴胡皂甙d的作用最显着。②保肝作用 《药学杂志》(1984;7∶798):实验性肝损害证实,当腹腔注射D-半乳糖胺后,分别给与本方和小柴胡汤等柴胡方剂,能抑制血清转氨酶(GPT、GOT)上升(抑制率60%)。③抗癫痫作用 《生药学杂志》(1978;4∶273):本方加芍药的溶液对软体动物(蜗牛)的神经节细胞有抑制作用,实验表明有抗戊四氮(PTZ)作用,方中芍药、生姜、桂枝有与本方加芍药相同的抗PTZ作用。对小鼠听源性惊厥呈有意义的抑制,证实了在临床上抗癫痫的疗效。
【备考】:
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小柴胡汤”、“小柴胡桂姜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