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

书籍: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上册 更新时间:2018-11-10 15:31:48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上册》第430页(2361字)

【方源】:

《伤寒论》。

【组成】: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用法】:

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用】:

《方剂学》: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

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

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征等。

①《伤寒论》: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②《金匮》: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③《方函口诀》:产后口糜,泻。

【方论选录】:

①《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②《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

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③《金匮要略释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

虫疾之来也非一日,其脏必虚,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宁,故用人参补脏阴,安心神;大枣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虫得辛则伏也。

【临证举例】:

①急性胃肠炎 《山东中医杂志》(1986;3∶14):用本方不予加减,只按比例加重其剂量;甘草60克,干姜45克,大枣30克(去核),黄连15克(捣),半夏100克,黄芩45克,共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

其中未经西药治疗者49例,经西医治疗无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时,最长者15天。全部用本方治愈。其中服一剂而愈者8例,2剂而愈者23例,3剂而愈者18例,4剂而愈者8例,5剂而愈者6例。

②狐惑 《赵锡武医疗经验》:郭某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克,党参18克,生姜6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大枣7枚,生地30克,水煎服十二剂。另用生甘草12克,苦参12克,四剂煎水,外洗阴部。

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十四剂,外洗方四剂,患者未再复诊。

③慢性泄泻 《浙江中医药》(1979;8∶297):刘某某,男,36岁。1979年10月23日初诊。四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治后获愈。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

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脐周轻度压痛。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厚朴。服三剂,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续服六剂,大便正常。

2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使用此法治疗22例慢性泄泻,均获较好效果。其病程有自5个月~6年,1~3年为多,计15例。治后18例症状消失未再复发,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例无效。

④胃虚便秘 《北京中医》(1984;1∶36):郭某,女,21岁。主诉:便坚难解,四五日一行,已五六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遂投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克,半夏10克,干姜5克,川连3克(冲服),黄芩10克,党参12克,大枣10枚。

五剂,水煎服。药后大便畅通,肠鸣增多。再予五剂,大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诸症悉愈。⑤白塞氏综合征 《中医杂志》(1963;11∶9):作者根据该病以口腔溃疡、前阴或肛门溃疡、发冷发热、皮肤损害等主要症状,认为即是《金匮》狐惑病。

用本方治疗60例,均有效。其加减为:不欲食,加佩兰;咽喉溃疡,加升麻、犀角;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气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湿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五心烦热,加胡黄连。同时用《金匮》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肛门。⑥口腔糜烂 《浙江中医杂志》(1980;11~12∶515):陈某某,男,48岁,农民。口舌糜烂已20余天,尿赤,脉洪数,予导赤散2剂无效,大便三日未解,于原方加凉膈散2剂,大便解,口舌糜烂遂愈。半月后复发,症状较前为剧,舌红绛,边有脓疮,尿黄。先后用二冬甘露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均无效。出现满唇白腐,舌脓疮增多,不能食咸味,以食冷粥充饥,口内灼热干痛,喜用冷水漱口。

于是因思日人《橘窗书影》所载口糜烂治验二则,认为本证属胃中不和所致,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克,干姜5克,半夏、黄芩、党参各9克,川连6克,大枣6枚,2剂。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已不须漱水,仍予原方2剂而愈。。

【备考】:

《金匮》有人参三两。

上一篇:甘草干姜汤 下一篇:甘草麻黄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