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地黄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上册》第686页(2137字)

【方源】:

《外台》卷二引《小品方》。

【异名】:

犀角地黄汤(《千金》卷十二)、地黄汤(《伤寒总病论》卷三)、解毒汤(《卫生总微》卷八)、解毒散(《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组成】:

芍药三分 地黄半斤 丹皮一两 犀角屑一两

【用法】:

上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二三次。

【功用】:

①《外台》引《小品方》:消化瘀血。②《方剂学》: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扰心营,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热入血分,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蓄血发狂,漱水不欲咽,胸中烦痛,自觉腹满,大便色黑。

①《外台》引《小品方》: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有蓄血,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②《景岳全书》引《局方》:劳心动火,热入血室,吐血衄血,发狂发黄,小儿疮痘血热。③《卫生总微》:小儿脏腑蕴热,积毒发泻,斑疮稠密,脓血大盛,狂躁发渴,咽嗌不利,遍身溃烂,苦无全肤,不能转侧,疼痛不任。④《杨氏家藏方》:小儿疮疱出足,壅盛喘急,浸淫成片。⑤《朱氏集验方》:小肠淋沥出血,疼痛难忍,心血妄行,衄血。⑥《此事难知》:蓄血证实者,当汗不汗,热入于里,血在上,呕血吐血,胸中手不可近。⑦《永类钤方》:温毒发斑;伤寒热病十日以上,汗吐利后热不除,身斑出。⑧《医方考》:劳心动火,吐血,衄血者;心移热于肺而咳嗽出血者;诸见血、失血,血热者。⑨《金鉴》:跌打损伤坠堕之证,恶血留内,胁肋少腹疼痛。⑩《温病条辨》:时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

【宜忌】:

①《普济方》:体衰弱不宜用。②《医贯》:若阴虚火动吐血与咳咯者,可以借用成功;若阴虚劳力及脾胃虚者,俱不宜。

【加减】:

有热如狂者,加黄芩二两。

【方论选录】:

①《医方考》:心主血,生地黄所以凉心血;肝纳血,白芍药所以和肝血;火能载血,牡丹皮所以去血中伏火;热能行血,生犀角所以解诸经之热。②《医方集解》:此足阳明、太阴药也。血属阴,本静,因诸经火逼,遂不安其位而妄行。犀角大寒,解胃热而清心火;芍药酸寒,和阴血而泻肝火;丹皮苦寒,泻血中之伏火;生地大寒,凉血而滋水,以共平诸经之僭逆也。③《千金方衍义》:血得辛温则散,得苦寒则凝。此方另开寒冷散血之门,特创清热解毒之法,全是犀角通利阳明,以解地黄之滞;犹赖赤芍、牡丹下气散血,允为犀角、地黄之良佐。④《金鉴》:吐血之因有三:曰劳伤,曰努伤,曰热伤。劳伤以理损为主,努伤以去瘀为主,热伤以清热为主。热伤阳络则吐衄,热伤阴络则下血。是汤治热伤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瘀。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

【临证举例】:

①胃出血 《中医杂志》(1958;5∶339):谢某某,男,36岁。有胃痛史,忽然大痛,吐紫血块,大便亦下血块,头汗淋漓,心慌头晕,吐下不止,脉洪大,诊为胃出血。投犀角地黄汤,四剂愈。方用:乌犀角一钱,生地黄五钱,丹皮三钱,杭白芍三钱。犀角别研极细末,另三味药以水1.2升,煎至800毫升,分四次兑犀角末服。②咯血 《中医杂志》(1958;5∶339):胡某某,男,42岁。咯痰带血一月余,右胸痛连后背,口中腥臭,继之吐血,脉细数,头晕眼花,心烦气短,咳嗽胸痛,诊为肺出血。投犀角地黄汤,加阿胶、枇杷叶。三服后止血,后用千金苇茎汤三剂愈。③崩漏 《中医杂志》(1958;5∶339):冯某某,女,31岁。突然血崩,时下时止,缠绵三月余,消瘦,贫血,头晕气喘,手足心午后发烧,脉细数,投犀角地黄汤,一剂崩止,三剂愈。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医杂志》(1963;11∶12~15):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治疗1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均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并均有发热及不同程度的头昏眼花,心悸无力等贫血症状,其中2例因大量失血而发生昏迷。血小板6万/mm3以下者5例,其余均在6万至8万之间。鉴于病情急性发作者均有口干思饮,烦躁不安,面红,溲黄,舌红有薄苔不润,脉象滑数而躁动不宁等一派内热炽盛之象,故采用清热凉血解毒法为主。服用此汤后,多见出血症状首先停止,出血时间缩短,血小板数上升,血块收缩随之改善。据此,本方可能是首先改善毛细血管壁之通透性,继而使血小板数逐渐恢复。加减法:热盛者,配合紫雪丹或羚角;出血较多,加参三七粉、云南白药及十灰散等;后期出现出血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内热症状者,酌加龟版、阿胶、旱莲草、女贞子、麦冬等。

上一篇:芍药甘草汤 下一篇:芍药地榆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