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上册》第1052页(1420字)

【方源】:

《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

黄耆四两(生) 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半 地一钱(去土)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 红花一钱

【用法】:

水煎服。黄耆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主治】: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加减】:

初得半身不遂,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

【方论选录】:

《方剂学》:本方证系由正气亏虚,瘀血阻络所致,治当补气活血通络。方中重用黄耆以补气,使气旺血亦行,祛瘀而不伤正,为方中主药;辅以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络。因其主要目的不在于祛瘀,而在于补气通络,所以重用黄耆,取其力专性走,周行全身,以助推动诸药之力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临证举例】:

①中风偏瘫《四川中医》(1985;11∶15):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为基本方(黄耆30~60克,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芎10~15克,地龙15~20克,橘络5~10克,丹参、桑枝15~30克),治疗气虚血瘀中风偏瘫38例,其中脑溢血6例,脑血栓形成29例,脑栓塞3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14例,好转8例,无效2例。并认为本方用于出血性中风疗效较差,缺血性中风疗效较好。②坐骨神经痛《四川中医》(1986;9∶44):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31例,痊愈15例,显效6例,好转15例。服药最少一个疗程10天,一般服药3个疗程。③面神经瘫痪《中医函授通讯》(1986;1∶563):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面神经瘫痪(口眼歪斜)18例,均属络脉空虚风邪损害引起(即外周性面瘫),18例皆获痊愈。④乳中结核《中医杂志》(1984;6∶22):运用补阳还五汤内服,配合自制之“万灵丹”(雄黄、乳香、没药、白芷、肉桂各50克,血竭30克,细辛、山柰、山甲珠、土贝母各25克,麻黄100克,天南星75克,冰片25克,樟脑100克,麝香5克,轻粉3克)外敷,治疗乳中结核18例,除1例效果不显,1例因故中断治疗外,其余16例均获痊愈。

【现代研究】:

①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②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能显着地增加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着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③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陕西中医》(1986;10∶466):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上一篇:补血祛风汤 下一篇:补阳抑阴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