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 宋 许叔微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分省医籍考上册》第597页(1560字)

嘉庆十五年《扬州府志》卷六十二《艺文》一《书目·子部》:又谓《宋史》作十二卷。

按:光绪五年《武进阳湖县志》卷二十八作十二卷。

光绪十六年重刻道光三十年《仪徵县志》卷四十四《艺文志·子类》:许叔微。晚岁,取己效之方,并记其事为此书,取本事、词之例以名之。陆志载《宋史·志》叔微所撰又有《普济本事方》十二卷;疑即此《本事方》也,特卷帙不同耳。嘉定间,医士吕启宗重刊行,司法刘宰撰《序》。

嘉庆十五年重修《扬州府志》卷五十四《人物》九《术艺》:许叔微与庞安常,同为宋一代医师。着《普济本事方》十卷。直探张仲景之奥。所谓:黑锡圆、神效散、温脾汤、玉真丸、退阴散等方,识精理到,足补前人所未及。先是,元枯庚午,父殁,母忧恸气厥,牙噤,里医误下而殁。叔微始习医,深得其理。每见此证,急以苏合丸灌醒,然后察其虚实调之。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忧愁失意,气多厥逆。经云:无故而瘖,脉不至,不治自已,谓气暴也。气复则已,虽不服药,可也。

一人患项筋痛,连及臂、髀,不得转,诸风药不效。叔微谓:肾气自腰夹背,至曹谿入泥丸;今逆行至此,不得通;用椒附丸以引归经则安。

歙县尉宋省甫膀胱痛,不可忍,医与刚剂益甚。叔微候其面赤色,脉洪大,曰:阴阳否塞疾,虚不可以虚治,宜先涤其邪。以五苓散与葱合煮,下溲如墨汁,乃瘥。

王检正希皋,患鼻额间痛、不仁,渐连及口唇、颊车、发际,左额与颊上如糊,手触则痛极。叔微谓:饮食之毒聚于胃,足阳明受之、传入络,主以犀角解毒、升麻佐之,数日愈。

乡人李信道得疾,六脉沈伏,按至骨则有力,头痛身温而燥,指冷而满哕;医者不识。叔微曰:此阴中伏阳,仲景无此证,世人患此者,多用热药,则为阴邪隔绝,不克导引真阳,反生客热;用冷药,则所伏真火,愈见消灭。宜破散阴气,俾火升水降,然后得汗而解,乃造破阴丹,熔硫黄、水银令匀、投陈皮、青皮末,冷艾汤下。信道服药益加狂热,手足躁扰,其家大骇。叔微曰;此换阳也;须臾少定,己而病除。

叔微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几案,卧又向左,后饮酒,止从左下、有声,久之胁痛减食,十数日,必呕酸水,暑月,止右畔有汗,访名医,编试诸药,皆不验。因自考其理,谓已成窠囊,如潦水之窠臼,不盈窠不行,清行浊停,故积必呕而去,数日复作。脾恶湿,而水则流湿,莫若燥脾以胜湿,崇土以填窠臼。于是,屏诸药专服苍术三月,愈。

其治伤寒,皆宗守仲景。一士人得太阳病,汗不止、恶风、小便涩而足挛曲。叔微诊其脉浮而大,谓仲景书有两证:一小便难、一小便利;用药稍差,失以千里。是宜桂枝加附子汤,三啜汗止,佐以甘草芍药汤,足便得伸。

邱生病伤寒,发热、头痛、烦渴,脉浮而尺迟弱。叔微曰:荣气不足不可汗,以建中汤治之。翌日,脉尚尔,其家几不逊。至五日,尺部方应,然后汗之而愈。

光绪十三年《武阳志余》卷七《经籍》上《子部》:叔微,绍兴二年进士医家谓之许学士。宋代词臣,率以学士为通称,不知所历何官也。叔微所着,尚有:《拟伤寒歌》三卷,凡百篇;又有《治法》八十一篇;及《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翼伤寒论》二卷;《辨类》五卷;今皆未见传本,疑其散佚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