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仓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292页(298字)

古代国家为“调节粮价、备荒赈恤”而设置的粮仓。粮价在古代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有“谷贱伤农,谷贵饿民”的说法。西汉孝宣帝时,大司农中丞(财政部次长)耿寿昌建议在边郡筑仓,谷贱时增价收进,谷贵时减价卖出,以惠民利农,名为“常平仓”。后来被推广到全国各地,成为历代王朝备荒救灾的重要措施。常平仓制度历代大同小异,或者以民户所交“义租”为本(如隋唐),或者以所留上供钱为本(如北宋),常平仓或设在州县,或设在乡村(通常称“社仓”),但都由地方官府统一管理。虽然常平仓的管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甚至名存实亡,但还是起到过惠民利农的作用,尤其在荒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