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411页(914字)

书目编纂之学。书目编纂在古代是专门之学,它涉及书籍的分部、归类和着录等。中国传统目录学认为,对书籍进行分部、归类、着录,目的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就是说,目录学通过对书目的编纂,来反映书籍的情况,从而显示学术发展的概况。所谓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是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说明就是作者简介、卷次版本、内容提要等,编次就是分部归类。目录分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群书目录就是所谓“目录书”。传统目录学源远流长,但对后代发生深远影响、并使目录成为专门之学的人是西汉学者刘向。刘向是汉朝宗室,他奉成帝之命,整理皇家藏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整理图书。刘向校书时“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最后“别集众录”,编成最早的目录学专着《别录》。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一部综合性目录《七略》。《七略》将群书分为六艺、诸子、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类,并对各类学术的源流一一条分缕析,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就是《七略》的缩编本。魏晋以后,学术观念发生变化,反映在目录之学上,就是四分法的出现。西晋宰相荀勖在整理朝廷藏书时,也编了一部目录书《中经新簿》,以六艺经典为甲部,将诸子、兵书、数术、方技等归并为乙部,史书独立为丙部,诗赋、文集为丁部,到唐代官修《隋书·经籍志》,这种四部分类法被国家正式认定,但名称和次序有所改变,定为经史子集。经部包括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这些经典的着作;史部包括各类史籍;子部是大杂烩,诸子百家、天文、历法、算术、五行、医药等,几乎无所不包;集部就是个人的别集和兼收各家的总集。这种四分法当然不是尽善尽美,故唐宋以后的目录学家尝试着新的分类,如北宋李淑分为八志,南宋郑樵创十二分法,明代陆深更增为十四类,但都影响不大。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总目》,虽然对子目有很大调整,但还是继承了经史子集的四分法。目录学实际上是一种读书指南,清代史学家王鸣盛曾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这是说职业性的读书,必须有目录学作为入门指南。

上一篇:考据学 下一篇:版本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