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434页(662字)

最后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近人赵尔巽主编。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政府设立清史馆,以前清大臣赵尔巽为馆长,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民国初年的知名专家多被网罗在内。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在1927年编成初稿,因为年届八十四的赵尔巽想在临终前看见成书,故急忙赶印。但才开始发行,南京国民政府便根据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的呈请,将其列为“禁书”,理由共有十九项,主要为:一、反革命;二、蔑视先烈;三、不奉民国正朔;四、列书伪谥;五、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六、反对汉族;七、为清朝讳。原来,清史馆主持者虽然生活在民国,但以清朝遗老自居,故其在《清史稿》中,坚持忠于清朝的立场,如将武昌起义写成“革命党谋乱”和“兵匪构变”等。尽管如此,《清史稿》的史料价值还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在体例上,也有所创新,如增设《交通志》、《邦交志》、《畴人传》(科学家传)等。南京政府曾派专人负责修正《清史稿》中不妥当的字句,预备刊正后即解除禁令,但不久抗战爆发,此事也就搁浅。抗战后,南京成立国史馆,又将修改《清史稿》的事情提出来讨论,但尚未讨论出结果,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便崩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史稿》被自然解禁,但其地位同“二十四史”一样,都只是史学参考书。需要指出的是,《清史稿》并非“正史”,因为“正史”都是经过帝王或官方认定的,《清史稿》一问世便被列为“禁书”。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更无所谓“正史”一说,故《清史稿》只能算是按照“正史”体例即纪传体撰写的一部清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