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496页(1122字)

【生卒】:1033—1107

【介绍】:

北宋哲学家。字正叔,洛阳人,因其居临伊川,故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官僚世家,曾与其兄程颢受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中“洛学”一派的开创者,世称“二程”。程颐早年受周敦颐影响,厌弃功名,而以“寻孔颜乐处”为务,即追求一种“自得其乐”的圣贤境界。孔子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又说:“贤哉,回(颜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就是所谓“孔颜乐处”。程颐没有考中进士,他的父亲曾屡次得“任子恩”(可以荫庇子孙做官),程颐都把机会让给同族的人,自己以教书授徒为乐。程颐主张“居敬穷理”,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这个“理”,便是所谓“天理”。“天理”是程氏兄弟论学的核心范畴,是超乎万事万物之上的“自然的道理”,程颐曾经说:“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我们很难用现代术语将“天理”的内涵准确表述出来,勉强地说,它类似道家的“道德”、佛家的“佛性”,是一个关于宇宙本体及其规律的范畴。事实上,程氏兄弟正是从佛道二教那里受到启示,才从传统哲学中拈出“天理”二字来,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试图将儒家伦理提升为人生哲学,试图将圣贤之道转化为仙佛那样的“终极关怀”。二程曾经提出并论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这一命题,他们主张“居敬穷理”,就是为了达到天地万物与“我”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而不是探求宇宙人生之谜。程颐在中年以后,便因其“力学好古,安贫守节”的风范名扬四方,许多大臣争相推荐他出山,都被他婉拒。一直到五十多岁时,年幼的宋哲宗即位,他才接受宰相光的推荐,出任崇政殿说书(皇帝的老师)。程颐生性严谨,难免拘谨,与生性豪放的苏轼同处一朝,便时时发生摩擦,最后发展为党争,史称“洛蜀党争”。“洛党”和“蜀党”在政治上都反对王安石变法,故后来新党重新执政后,他们都被列为“奸党”,遭到贬斥。程颐的处境是非常可怜的,他不但被削职为民,而且被送到涪州(今重庆市涪陵),交由地方官管制。宋徽宗即位后,他虽然恢复了自由,回到洛阳,但还是留着“奸党”的尾巴,不久即遭到朝臣的弹劾,说他借讲学着书“非毁朝政”。程颐只得遣散学生,藏其书稿,在孤独寂寞中度完了余年。他死后的葬礼,大多数门人都不敢参加。程颐的理学,在南宋得到朱熹的发扬光大,遂成为宋代理学中最有影响的一派,世称“程朱理学”。程颐以主张“去人欲,存天理”而着称,其身后毁誉也由此而起。他反对妇女再嫁,曾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尤为现代人诟病。尽管如此,程颐与乃兄为儒家哲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却是无可争议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