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285页(866字)

撒拉族自公元1522-1560年以后,随着西北地区伊斯兰经堂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儿童多入附近清真寺学阿文《古兰经》和初等伊斯兰教义。用四五年时间,学会阿文简单的拼读方法,背会一些经文,听阿訇讲完与日常宗教活动有关的“杂学”,学会一般宗教礼仪后,大部分人便离开清真寺返乡务农或自谋生活出路,少数升入阿文“中学”学习。有些人升入外地“大学”,最后学成阿訇,成为宗教职业者。1785年(乾隆五十年)清政府开始在循化设立“教育官”,始设义学三处,即县城及上四工、下四工各一处。但据《循化志》载:“考其实,惟下四工设于崖(乃)曼工之礼拜寺,延河州人宋显明为师,撒拉幼童不通汉语,而束脯又无所出,临时科受业者给之,弟子既不愿,师亦不安,勉强一二年旋废。其上四工则并未设立也。本城义学旧有营中所立,以教兵丁子弟,无回民也。”左宗棠西征时,“怜惜他们质美而未学,曾在八工设义学九所,强迫其子弟入学读书。”1873年(同治十年),清军占领厅城,中经10年兵变混乱,学校也随之停办中断。民国时,当局为启发民智、振兴教育,曾在八工设立学校数所,“而以各工乡长土绅为校董,购买土地,兴建校舍,并捐助全部木料,发给图书,代聘教员。”1932年,“青海回教促进会”在各县及大镇遍设分会。至1938年,循化地区先后开办了瓦匠庄、街子、清水、白庄、查加、苏只、孟达、查汉都斯8所完全小学,在伊麻目、拉边、西沟、立伦等地设立了初级小学。至1945年,回教促进会循化分会附设的完全小学10所,学生445人;初级小学19所,学生600人。每校教职员工平均5人左右,教师薪水约100元,多的达200元。至此,撒拉族近代学校教育开始兴起,并且出现了不同类型学校并存的现象,小学有普通性质的,也有设在清真寺以宗教课程为主、普通课程为辅的。普通性质的学校,成立有董事会,委托当地有权势的人担任董事,所设课程有语文、算术、历史、地理、体操、手工课等。新中国成立后,撒拉族教育得以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有文化知识的各类人员。

上一篇:撒拉族 下一篇:撒拉族土司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