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乎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350页(471字)
撒拉语音译。意为“皮囊”,亦称“皮袋”。一种较为原始的渡河工具。古代黄河两岸劳动人民为征服自然之险,就地取材而制造的,有一套传承的制作方法:将羊(牛)宰后,先把羊(牛)脖子和后胯部割开,将整张(牛)羊皮完整地剥下来,然后将脖颈和后胯部及4只腿扎紧吹气,使之膨胀,待晾干后再放气,涂以少许食油和盐用手慢慢揉搓,直到柔软。最后,除留下1只前腿孔作为吹气口、脖颈作装物口外,将后胯部和另3只腿孔用羊肠线扎紧,便成了羊皮“吐鲁乎”。使用时,可先将衣物装入里面,再吹足气,扎紧口,用一条绳子紧缚在前身,双手划游;或用一只手搂住它保持平衡,另一只手用来划水前进。游泳技艺不高的人,时有命丧黄河之险。10多个羊皮袋或4只牛皮袋连在一起,上放椽木,扎成筏子,可乘4-5人,由一艄公跪在前,用木锨划水而行,羊(牛)皮筏子贴着水面,随着水浪,起伏簸荡,横渡而下。但非“乔瓦吉”(水手)则不可轻易使用。羊(牛)皮筏子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水上行,因此,每次渡河,艄公都得杠着筏子往上游走一段路后,方能入水斜渡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