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370页(5029字)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极少部分居住在湖南省桃源县、河南省渑池县、长葛市和北京市等地。据1990年统计,现有人口720.7万余人,其中聚居在新疆的有719万4675人。操维吾尔语。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历史上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等,从10世纪起,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10世纪后信仰伊斯兰教至今,是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维吾尔”这一族名之含义,中外史书中有各种不同的诠释:有的认为是“联合”、“团结”、“结合”、“同盟”、“联盟”等之意;有的认为是“依附”、“粘结”或“凝结”之意;有的认为,这是乌古斯可汗对其人民的称呼;还有的认为,是与塔里木河同名的民族名。但是,大部分学者持第一种观点。维吾尔族一直自称为Uyur,意即“维吾尔族人”。这一族称曾出现在许多突厥文和回鹘文文献中,但是在汉族文献里,对于这个族称,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译写。据现有文献研究,4世纪时的《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就是Uyur(维吾尔)这一族称的首次汉文音译;自6世纪末至7世纪初译为“韦纥”;公元788年以前译写为“回纥”,788年后至13世纪70年代译写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译写为“畏吾”、“畏兀”、“畏吾儿”;17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则称为“回部”、“回子”或“缠回”,还有时称为“回”、“回民”,、“生回”、“夷回”、“回人”等。还有人认为《史记》、《汉书》中出现的“乌揭”、“呼揭”、“呼得”、“伊吾卢”等也是“维吾尔”的音译。总之,在汉文史料中“维吾尔”的译写法很多,除了清朝和民国前期,带“回”字的几种之外,前后大约出现20余种译称。至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在汉语中才最后固定“维吾尔”这三个字作为这个民族的汉语名称,此称也与维吾尔人几千年来自称“Uyur”这个本名接近,此后其余音译或译写都随之消失。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曾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历程。据现有历史记载,公元前3世纪以前就形成的丁零、匈奴、乌揭等这些古代民族,是维吾尔族的先民。可见其历史至迟也可追溯到那时。维吾尔(回纥)人,在7世纪时,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民族出现于漠北草原。后来他们消灭突厥汗国,于744年创建回纥汗国。其统辖范围包括贝加尔湖西南,叶尼赛河上游,阿尔泰山西南,天山以北,兴安岭以东等广大地区。回纥汗国强盛时,于810年左右由保义可汗亲自率大军西征,大败吐蕃和噶逻禄联军,收复北庭、龟兹等地,占领七河流域,真珠河(今锡尔河)、拔贺那(今费尔干纳)等地,统一了西域,在西域驻军,废除西域各国王统,以回纥可汗子弟充任各国的统治者,大批的回纥人也随之迁居西域,其中迁居至早就有回纥人活动的天山南北者很多。在此期间,回纥汗国与唐朝关系密切。据《新唐书·回鹘传》记载,早在7世纪初,回纥首领时健俟斤把回纥各氏族统一起来。他死后全氏族共同推举其子菩萨为可汗。在其领导下,回纥迅速强大起来。从629年起与唐朝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密切联系。菩萨于630年在土拉河畔建立了统治中心。继承了菩萨事业的回纥首领吐迷度于646年协助唐朝大败薛延陀可汗,自称可汗并表示愿意臣属唐朝。唐朝册封他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提督,并在回纥地区设“瀚海都督府”,府下设六府七州,府设都督,州设刺史,还设了回纥地区通往唐朝的交通干道。此后,回纥首领又协助唐朝率众参加了几次战争。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这100多年是回纥人的发展时期,他们在漠北草原成了强大的民族之一,加上与唐朝的密切关系,为消灭突厥汗国,建立回纥汗国打下了基础。与唐朝保持从属关系,一直是回纥汗国内外政策的基石。汗国的15位可汗中有12位受过唐朝的册封(最后3位因更替太快,未来得及报聘请封);曾两次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并参加了多次唐朝之战役;与唐多次和亲;于809年可汗遣使请求唐朝将族名“维吾尔”的汉译名“回纥”改称为“回鹘”;双方的商贸关系更为密切。双方绢交易尤为着名,回纥商人进入内地者很多,其中不少人久住长安等地,一度控制了丝绸之路贸易;西域各国与唐朝的经济和政治来往全靠通过回纥汗国的路线,因此,回纥汗国在唐朝与国外的商贸关系中做出了重要贡献。840年,因内叛、天灾及黠戛斯(即今柯尔克孜族先民)兵侵入,回鹘汗国灭亡。在漠北的回鹘人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外,绝大部分被迫逃散到各地。他们一部分南下。其中一支共13个部落约10万人,由乌介特勤率领迁至长城北即蒙古高原南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的错子山,乌介为可汗,唐朝为之册封;赤心宰相率领7000帐(户)回鹘人(约4万人),迁至蒙古高原东南部,后为唐朝收编;还有7个部落共3万余人陆续加入幽州(今北京市周围);5个部落归属于河东(今山西境内)节度使;2个部落奔吐蕃;又2个部落东奔大室韦。以上回鹘人后来逐渐融合于汉族等民族之中。尤其是逃奔契丹的回鹘人很多。此后成立辽朝时,贵族中一半是回鹘出身,故辽朝有“契丹半回鹘”的俗语,皇后家族萧氏为正宗回鹘。有学者认为,契丹皇家耶律氏就是回鹘汗族药罗葛氏的同音异译。当然,回鹘汗国灭亡后被俘虏的大批回鹘人,后逐步融合于黠戛斯民族之中。还有三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其中一支到了吐蕃统治的河西走廊各地,主要是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等地,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建牙帐于甘州,被称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他们后来赶走吐蕃统治者,投归唐朝,日渐强大并建立甘州回鹘国,其可汗受后唐朝册封。强盛时,其国境包括甘州、凉州、肃州(今甘肃酒泉市)、瓜州(今甘肃安西县)、沙州(今甘肃敦煌市)等地。该王国于1036年为西夏国所灭,余众或西投西州(高昌)回鹘,或南投沙州(龟兹)回鹘,或成为西夏国居民。留在此地的回鹘人大部分融合于藏族,小部分融合于蒙古族,其余部分在此地区长期繁衍生息,发展成为今甘肃的裕固族。回鹘人的这一支后裔的一部分至今还保持古代维吾尔人的基本语言和一些风俗,是研究维吾尔古代历史文化的活材料。又一支回鹘人随王室西迁到现在吐鲁番地区。很早就有部分回鹘人居于天山南北,到了8世纪末叶,他们已是这里的主体民族。因此,漠北回鹘王室率众迁至此地与他们聚合,并建立回鹘政权。在汉文史料中这一支回鹘人称为“西州回鹘”,因其都城为高昌城,也称“高昌回鹘”,其国称为“西州回鹘国”或“高昌回鹘国”。其疆域为东起哈密,西至阿克苏北,高昌是其夏都,北庭为其冬都。与五代、北宋关系密切,除自己货币之外,内地铜钱也可在王国内流通。成吉思汗西征时,因它早年投归蒙古,便保留其国境。元朝建立后,其人以畏兀儿之名大批迁内地,成为一等“色目人”,受到元朝重用,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医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优秀人物。元末明初,成为察合台汗国一部分,西州回鹘国不复存在。还有一支回鹘人迁至中亚地区与早在漠北回鹘汗国统一西域时迁来这里的回鹘人聚合,并以回鹘人为主,包括原属于回鹘汗国,后进入这地区的葛逻禄、祥磨等部人,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因其活动于葱岭以西,在汉文史料中称其为葱岭西回鹘。其国境包括伊犁河流域、楚河流域、阿姆河流域、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喀什噶尔、阿克苏、和田等地区。其国都设在巴拉撒浑城(今在吉尔吉斯斯坦以西,因810年左右回鹘汗国统一西域时来此地居住的回鹘人首领,于840年左右在此城宣布其政权为“喀喇汗王朝”,故此城为国都)。后来国都迁至喀什噶尔。这是在维吾尔族历史发展中很重要的转折时期。在此时期这一地区大部分接受伊斯兰教,其语言和文字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并在当时和以后中亚各族中通用。其文化和教育有很大发展,建立一批有名的高等学府,在维吾尔族地区没有任何民族教育形式的条件下,以经院教育形式发展民族教育,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宗教学科,而且包括医学、数学、化学、物理、哲学、政治、历史、地理、兽医学、伦理学、家庭管理学等十几门世俗学科,为各地区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喀什噶尔史》等维吾尔族学者有名着作就在此时产生。此王朝曾与中原地区保持往来。1009年派使团去宋朝入贡。1063年,宋朝应其要求,册封其统治者为“特进归忠保顺麟(金翅鸟)黑韩王”,之后双方在经济贸易上有来往。尤其是,其部分统治者给自己冠以“桃花石”的称号,其意思为“中国”、“中原”,表明自己为中国之一部分。同时,其与辽朝关系也密切,辽朝建立不久就与其建立关系,此后每3年就派400人的使团进贡,并双方有过和亲来往。1212年其国境为西辽占据,先后存在3个多世纪的王朝就此灭亡。此后,维吾尔人属于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察合台汗国范围。在此期间,于13世纪末就开始维吾尔化的新疆南部和东部蒙古人及其统治阶层,在察合台汗国可汗秃黑鲁·帖木儿改信伊斯兰教并强迫蒙古人信仰伊斯兰教之后,逐渐维吾尔化,即与维吾尔人融合为一体。同时在这一时期,因察合台汗国征服吐鲁番、哈密等地区,并使此地区居民改信伊斯兰教,从此,伊斯兰教成为整个维吾尔人的共同信仰。于是天山南北维吾尔人在各方面进一步统一和一致,形成为统一的维吾尔族。东察合台汗国后期,由于内部分裂,15世纪新疆南部出现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史称为喀什噶尔汗国。于1514年,秃黑鲁·帖木儿后裔赛义德汗在天山南部创建一个汗国,因其首都设在叶尔羌,故称叶尔羌汗国,也以其缔造者之名称其为赛义德汗国。其疆域包括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哈密以及帕米尔高原及其西南的稀瓦和瓦汗地区。该汗国前期和中期,维吾尔人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出现过一个繁荣昌盛时期。维吾尔族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就是在这个时期收集和整理的;米尔扎·马黑麻德·海答尔的着名历史着作《拉失德史》(又称《中亚蒙兀儿史》)和沙·马合木·楚拉思的《编年史》等着作也是在此时期撰写成书。在各地普遍建立“麦德勒斯”(经学院),培养大批各类人才。但其后期,因和卓势力的扩张,汗权的旁落,国力逐渐衰退,最后导致准噶尔部的入侵和和卓家族的统治取代汗族的统治,前后存在164年的叶尔羌汗国,于1678年灭亡。此后,维吾尔地区前后受准噶尔部勾结南疆和卓宗族统治70余年。于1755年,清朝政府军平定准噶尔部之乱,在新疆实行军事管制制度。此后,虽然多次发生和卓后裔之乱,但都被清军和维吾尔等各族人民清除。19世纪中叶,在太平天国革命和陕甘回民起义的影响下,新疆维吾尔等民族在各地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出现互不相属的多处地方政权。当时的中亚浩罕军事集团趁机遣派阿古柏带人于1864年入侵新疆南部,他先后占领整个南疆和吐鲁番盆地及乌鲁木齐地区。清军在维吾尔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于1876年至1878年,收复了其统治的整个地区,并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改设行省,建立府、州、县制,从此以后,中央政府在新疆维吾尔等民族中的管理制度更直接化。维吾尔族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可以说,维吾尔地区在历史上是个世界各民族人的大熔炉。许多汉文史料和考古资料可以证明,善于经商的古代维吾尔人生活的地区(尤其是吐鲁番、龟兹、疏勒等地区)曾是丝绸之路必经之道。特别是汉、唐时期,这些地区既是国际商业都会,又是各种文化的交际处。东南西北各方不同民族的来客都汇集在这里经商、学习、观光,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长期居住在此地。其中有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的各族人。在吐鲁番等地区发现的17种文字、24种语言的宝贵考古文献资料说明这一点。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就像很多维吾尔人先后融合到汉族、契丹、藏族、回族等民族之中一样,先后来这些维吾尔及其先民地区生活和定居的很多匈奴、汉族、大月氏、柔然、月支、鲜卑、印度、粟特、突厥、藏族、契丹、蒙古、阿拉伯、波斯等族人和在新疆及中亚地区生活的塞人、乌孙、操伊朗语和龟兹-焉耆语的各族人,还有不少突厥语族人,都先后融合于维吾尔族中。维吾尔人现在不同的人种特点也说明这一点。总之,维吾尔人以自身及其先民为基础,融合中亚、漠北草原和世界其他地区属于不同语言、不同人种的古代部族人,吸取他们的文化,进一步充实发展自己,最后才形成为现代维吾尔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维吾尔族同各族人民一道,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