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东北内蒙古地区卷》第263页(609字)

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蒙古语称“巴邻勒都”。在民族体育活动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仪式、服装和单淘汰制的比赛规则。早在12世纪,因征战需要大批骁勇的将士,充满尚武精神的摔跤-博克,就与骑、射箭两项活动同列为男子三项竞技本领,在蒙古族中非常兴盛,代代流传。《蒙古秘史》中曾记载了成吉思汗在斡难河畔举行宴会时,命其弟别勒古台与主儿勤部的大力士不里孛克进行摔跤比赛的事迹。到蒙古汗国时代,蒙古草原上的群众性摔跤活动十分活跃,涌现了大批着名的摔跤手。在元代时已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称为“跤署”,并有了专供摔跤穿用的服装,由摔跤界中有名望者充当裁判。到清代蒙古族的摔跤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清朝统治者对摔跤活动很重视,经常举行“布库之戏”或“演布库”(布库即博克)。当时的着名蒙古族摔跤手有特木德黑、杜尔麻、门都等。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摔跤作为中国式摔跤的项目之一,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有了很大发展,对原有的摔跤方法和规则作了改进,较以前更有益于锻炼身体,更为群众所喜爱。1988年以来,曾多次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举办了全国博克——蒙古族摔跤邀请赛。国家体委把蒙古族的摔跤命名为“中国式摔跤”。1982年在山西省太原举行的全国国际摔跤比赛中,以蒙古族运动员为主的内蒙古摔跤队,在19支摔跤劲旅中,位居第一,获18块奖牌。这同蒙古族有悠久的摔跤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分不开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