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11页(496字)

属氐羌系统,西北地区的渭河上游及汉江上游与嘉陵江上游地域为其发祥地。在殷商时期,由巴、凫巴、鳖灵巴、臼巴等氏族部落组成,建立方国,殷墟卜辞称其为“巴方”。巴族不断拓宽疆域,壮大族系,对商朝构成不小威胁,遭到武丁协同妇好征伐。至周,巴族协助武王伐纣,受封巴子国,其地域“东至鱼复(今奉节),西至僰道(今宜宾东),北接汉中(即汉水流域),南接黔涪(今贵州铜仁、湘西及四川涪陵地区)”。巴族建立巴子国,又将聚落于其国内的濮、賨、苴、共、奴、獽、夷、蜒等氏族融汇,发展成更庞大的联合部族。秦将巴国兼并,巴率其部族流徙于湘鄂川黔接壤地区,又与聚落于该地区的蛮族相混合、联合,更壮大其部族,并稳固而不流散。唐末五代,逐渐以巴部族为主体,形成了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土家族。巴族称谓,随其历史发展阶段与居住地区不同而不同。先秦称巴方、巴人、巴国;秦至宋,有賨人、夷、蛮、白虎之后、廪君种、板楯蛮、白兽蛮、白虎复夷、夷僚、土人、土丁等称谓;明、清称土家、土蛮,既示属虎族后裔,又表示与迁入汉族“客家”有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