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25页(452字)

黎族气鸣乐器之一。簧振类。流行于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用两根相当于筷子长短、粗细的竹管子,按比例钻好音位孔,并排捆扎。传统的筚达,每管正面和背面分别设有4个和1个音位孔。50年代,经有关专家改良,管身长有22厘米和30厘米两种。内径0.3厘米,外径0.5厘米。顶端留节,节下正面或背面削薄2.8厘米,近节处削刻一长2厘米、宽0.3厘米的簧舌;簧舌朝上,根部与管体相连,或将节下竹壁剜去0.2厘米,使竹节下露出管道,再嵌以竹质簧片,下端用铜丝捆紧。正面和背面分别设7个和1个音位孔。第一音位孔距尾端2.5厘米,第七音位孔和背孔距顶端分别为5.7厘米和4.2厘米,其余的音位孔间的距离大致均等。演奏时,左手拇指同时按两管背孔,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按两管上部的3个音位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分别按着中、下部的4个音位孔,口含簧片竖吹,簧振发音,发出同音高的两个音。音域可达8度以上。音色响亮柔美。独奏、合奏均可。用于节日集会或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

上一篇: 下一篇:壁板传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