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59页(509字)

瑶族着名古迹之一。又名断藤峡、永通峡,位于黔江下游桂平县城西北部。相传在很久以前,大藤峡南端桂平弩滩的浔江上,有根粗如谷斗般的山藤横跨江峡两岸。《寻江府志》:“横亘如斗大藤,干老而中空,势如徒扛,瑶人攀援渡江,往来其间”,大藤峡因此而得名。14世纪初,大藤峡山区已成为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在这里曾经爆发瑶族人民反抗斗争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大藤峡瑶民起义。据民间传说,起义领袖侯大苟具有呼唤大藤的法宝,他念几句咒语、吹几声号角便可使大藤沉入江底或浮出水面。侯大苟利用他的法宝曾使无数镇压起义的官兵葬身江底。官兵多次企图砍断大藤,但无奈大藤被砍之后可在瞬间复原,只能与起义军隔江相望。后来起义军中有人走漏了呼唤大藤的秘诀,官兵首领韩雍得知后,派了几个官兵,在大藤上泼上血,然后用大锯将大藤锯断。大藤峡起义遭到镇压,侯大苟英勇牺牲。韩雍将“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峡”。明正德年间两广都御史陈金为麻痹瑶族人民,采取怀柔政策,与瑶民“议和”,在悬崖峭壁上镌刻“永通峡”三个大字,改“断藤峡”为“永通峡”。瑶族人民并未上当,而是掀起了一场更大的起义,使大藤峡又回到了起义军手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