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奎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71页(634字)
土家族吹奏的一种竹管乐器。历史久远。唐代诗人刘禹锡被流放至土家族先民巴人聚居地建平(今四川巫山),在“岁正月”,看见“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这“短笛”,即现今的“咚咚奎”。那时就用来与鼓配合,给“扬袂”的摆手舞作伴奏乐器。传说咚咚奎是为纪念制作此乐器的远古土家族一位名叫咚咚的妇女。因丈夫巴列被秦始皇抓去筑长城,其怀孕临产,恶毒的婆婆不但不照顾,反而躲开,衣食无着,终日登山望丈夫归来,信手扯竹削制成竹笛吹奏,倾吐相思苦情。后人则仿照其制作的竹笛,并以其名而称为“咚咚奎(归)”。吹奏咚咚奎,意即呼唤这位苦命的巴列大嫂咚咚归来。。咚咚奎长约12公分,系筷子粗的竹管,管锥小孔,以刀削竹头成簧片发声。常见的咚咚奎有两种:一是管锥有3个小孔,可发出1、2、3、5四音或6、1、2、3四音;一种是管锥有4个小孔,能发出5、1、2、3、5等音。这两种最上(高音)一个眼为装饰音,吹奏时,除每乐句最后一音外,每个八分音符(平拍)之前必加一个装饰音,因而吹奏起来异常悦耳动听。咚咚奎吹奏的传统曲牌有《咚咚奎》、《巴列咚》、《慢巴列咚》、《格都哩》、《那帕克》、《乃哟乃》等。由于咚咚奎易制易学,故每于年冬、新年正月,山上放牧、砍樵,尤其是姑娘们溪涧洗衣浣纱间息,就削竹制作,吹奏咚咚奎,与山泉、鸟鸣相和,非常富有诗情画意,深受土家族喜爱,流传甚广,几乎在土家族地区到处可以听到它吹奏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