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75页(343字)

京族弹拨乐器。京语称为“旦匏”,可能源于我国古代匏琴。该琴分竹制和木制两种:竹制者用长约1米的大半边毛竹作为琴身;木制者则用薄木板合成长方形扁状琴匣。琴身左端为琴头,右端为琴尾(按琴手方位)。琴头正中上方竖插一根长约30厘米的竹质或角质摇杆,摇杆中间穿上一个喇叭形葫芦(起共鸣作用);独根琴弦的一端即固定在葫芦内,另一端固定在琴尾的弦轴上。演奏时,琴体置于琴手腿间或桌上,琴手左手握住摇杆控制音高,右手拿着尖头细棒拨弦。独弦琴音量虽不很大,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音色特别柔美清雅,沁人心脾。新中国建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民间琴师艺人协作,对独弦琴进行了加工改造,制作出新型的音域宽广的独弦琴,既可独奏,又可伴奏,深受京族和各族人民喜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