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162页(626字)

壮族传统嗜好。流行于广西州、宁明、上思、防城及云南文山、广南等地。槟榔树为常绿乔木,属棕榈科。果实性温,味苦辛,分白、红二种。白槟榔果实大,色白而硬,嚼时须切成小块,每次嚼一块。红槟榔果实橙红色、像红枣,果粒小而软,每次嚼一粒。槟榔有消积、行水、杀虫、麻醉等功效,可入药。嚼槟榔习俗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其具有麻醉作用,嚼后使人感到昏然欲醉,仿佛一种享受,像抽烟、喝酒一样,久嚼便上瘾,而成为一种嗜好。嚼法:用蒌叶包少许熟石灰或砚灰和一块槟榔,放入嘴角中咀嚼,使三者发生综合化学作用而产生一种红色的液汁,咽下液汁而吐出渣子。经常咀嚼,牙齿会变成漆黑色,故史书称其为“漆齿蛮”、“黑齿蛮”。壮族咀嚼槟榔的历史很久远。其先民古越人、乌浒、俚僚人,已有这种嗜好。槟榔是壮族招待客人的必备食品,可代替茶水。至于嚼槟榔的作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罗大经《鹤林玉露》作如下描述:“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重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醉后嚼之,则宽气下啖,余醉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入为祛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而消。”故数千年来传承而不绝。今壮族多数已不嚼槟榔,但都用红槟榔代替“请柬”邀请客人赴约喝酒。若果收到友人送来一枚红槟榔,则知友人家中必有喜酒,决不可失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