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235页(769字)

又名靖德壮剧、哈嗨戏(因唱“哈嗨”衬腔得名)。是在德保隘土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壮族戏剧。流行于广西德保、靖西和那坡等地,这些地方属壮语南部方言,因而得名。清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天保(今德保)马隘艺人演出邕剧类似“双黄”形式。后有人组建土戏班,用壮语民歌演唱,形成马隘土戏。与此同时,靖西木偶戏班艺人成立土戏班,用木偶戏调式曲牌演唱,叫做足院土戏。后来马隘土戏和足院土戏互相交流融合形成靖德壮戏,即现称的南路壮剧。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净、丑二行脸谱较简,人物化装接近生活。伴奏乐器除了用邕剧的锣鼓、钹、二胡、三弦、梆子、笛外,还加上本地的乐器:马骨胡、葫芦胡。剧目丰富多彩,创作了不少取材于壮族民间故事的小戏。如《一支花》、《摇钱树》、《请客》、《张四姐下凡》、《宝葫芦》等;也有不少移植粤剧的剧目。如《长板坡》、《双状元》、《双花配》等。广西南路壮剧分生、旦、净、丑四行。角色上场、走场与北路壮剧同。下场时,一人下去后,另一人才起步。旦角有提鞋、碎步、兰花指和开门、关门的虚拟动作。所有角色演唱时不走动,每唱完一句词在锣鼓点过门中走场。音乐唱腔在壮族说唱末伦唱腔基础上吸收当地歌舞音乐和壮族木偶戏腔调而成。以平板为主,演变成各种板类。分快、中、慢、散四类:快板类唱腔有高调、快采花、快喜调等;中板类唱腔有采花调、喜调等;慢板类唱腔有平调、平高、马隘平板、双句叹调等;散板类唱腔有调、寒调、哭调、古诗调、扫板、思感调等。各种板类曲势较雄健、高亢,属板类变体。因脚腰韵押第五字,韵律如锁链连环,故唱时五字一顿,最后二字迅连下句,声音委婉跌宕、连绵不断。行腔还由众人帮腔,渲染舞台氛围;并与各种伴奏乐器定弦差别,正弦(主弦律)、反弦(第二声部)层次分明而和谐一致,增强了艺术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