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455页(805字)

传统音乐有民歌音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曲五大类。按体裁分,主要有山歌、小调、多声部民歌和风俗歌曲,流行最广泛的是山歌。这些民间音乐题材广泛,音乐形象多变,风格多种,不论旋律、调式、调性、音乐结构以及演唱方式和发音方法等,都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壮族民歌曲调多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以单独音乐形象的陈述,集中表现一个完整的内容。常用五声音阶的宫调式、商调式和羽调式,并常用2/4、3/4、5/8和6/8等节拍,衬词因歌类而异。壮族二部声民歌是比较普遍的歌类,分布在广西和云南的30多个县,约有百多歌种。属于民间支声复调性质的合唱音乐,旋律形象单一。两个声部有的低声部先唱,有的高声部先唱,但都是齐声合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特殊歌类,主要流行于广西的山、上林等县,壮语称为“三顿欢”、“喜欢”、“波列欢”。属于齐声合唱的支声复调性质。主要旋律在高声部,其余两个声部由主旋律派生,是高声部的和声基础。三声和谐结合,其和声功能表现了五声性质的特点,协调的和声是三声部民歌的和声基础。壮族民间小调词曲关系固定,音乐表现手法细腻、内在;曲调委婉迂回,叙事与抒情融合。壮族民间歌舞音乐来自民歌,旋律流畅、热烈欢快,伴奏音乐优美,节奏分明。歌舞音乐结构形式常用单歌式和复歌式。壮族民间说唱音乐的叙事性很浓,旋律哀怨深沉,风格细腻缠绵,适合于表现长篇故事。壮剧音乐是在壮族民歌、歌舞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同时也吸收了兄弟剧种(邕剧、粤剧)音乐的长处。建国后,壮族民间音乐获得了发展和创新,从思想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音乐工作者常深入壮乡挖掘、搜集和整理音乐素材,他们编演较好的音乐作品有《千歌万曲歌唱毛主席》、《从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好个日头好个天》等;器乐曲有《壮乡春早》等。这些作品旋律优美悦耳,民族风格浓厚,受到壮乡听众的喜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