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103页(677字)

中国古代北方和东北民族名。一作秽貊、秽貉、貊,单称或貊,也与其他民族联称貉狄、胡貊、蛮貉、夷貉。一说秽与貊为两个不同的族称。因族类相近,语言相通,其地又毗连,在周初至春秋时融为一族。一说“貊(貉)”为北方民族的泛称,“秽”为东北“貊”的专称。或说“貊”是春秋时“九貉”中的一个部落。战国时秦拓疆土后始成为东北夷的通称。似与商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一般认为,周以前曾居山东半岛,周灭殷商之际,被周人所迫,大部分向东北和北方迁徙;渡渤海而迁东北者,散居于今鸭绿江上游和松花江上游一带;北迁者,一支迁至燕国(今北京市房山县南、山西代县以东至海)地区;一支移居今山西西北部的西河(今晋陕间黄河流域)一带。战国时,燕赵等国崛起,居今长城以内者皆被迫往东北迁徙,特别是在燕昭王时(前312-前279),燕国派秦开北击东胡,其族大部分迁居辽河以东。战国末及秦汉之际,散居东北各地的诸支貊人,先后有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新称,惟移居今朝鲜半岛江原道一带者仍单称秽或貊,或复称“秽貊”。汉魏至辽朝时史书中对秽貊的记载,一般是指这一支。从事狩猎生产。西周时以“貔皮、赤豹、黄罴”向周王室贡献。战国中期,其地“五谷不生,惟黍生之”,农业处在极原始阶段,仍以狩猎为主。无城廓、宫室、宇庙、祭祀之礼,也“无百官有司”。秦汉时,居今鸭绿江西岸及松嫩平原者,已以农耕为主,兼事狩猎,并先后建立了夫余国和高句骊国,进入阶级社会。居江原道一带的秽人,其君南闾于汉元朔元年(前128)叛卫氏朝鲜,率众28万口归辽东郡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