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161页(893字)

生态是指存在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各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生态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环境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也在时刻不停地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1.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民族地区过度砍伐使森林面积减少,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减少17%,蓄积量减少近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71%降到57%。吉林省长白山林区到2010年后森工局将无树可伐。云南省1950年森林覆盖率为50%,1981年下降到24.9%。四川西部三个自治州,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的19%下降到12%,阿坝州森林面积减少3/4。贵州森林覆盖率由30%下降到14.5%。海南省的民族地区解放初期有热带森林面积1800万亩,1979年只剩下608万亩,覆盖率由25%下降到7%。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生态平衡失调,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2.草原严重退化。民族自治地区草原面积为3亿公顷,因盲目垦殖、过度放牧和人为的破坏,草原沙化面积已达7.7亿亩。3.土质的破坏。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50年代为116万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已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75%的面积水土流失,长江流域有20%的面积水土流失。广西水土流失面积从60年代的1800多万亩发展到80年代的3200亩。贵州省每年流入长江、珠江的泥沙多达6100多万吨。四川省水土流失面积50年代为9.4万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增加到38.3万平方公里。4.物种灭绝。人们不合理的活动,引起生物种类的减少,从而直接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使生态平衡失调。民族地区许多有经济价值和学术意义的生物濒临枯竭。野、高鼻羚、新疆、犀、白臂叶、豚鹿、朱鄂、白鹤、黄腹角雉等十多种鸟兽已灭绝。大、长臂猿、黑金丝猴、海南坡鹿、东北虎、野象、野骆驼等动物也接近灭绝。人类在改造自然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带来了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因此民族地区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亟待保护和改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