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综合卷》第287页(472字)

又称窣利文。古代粟特人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用于记录当时流行于中亚及中国西北部的商业语言——粟特语。也有人用这种文字书写宗教文献,其中尤以佛经为多。粟特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同波斯语和古和阗语关系密切。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文献主要有三种字体,即佛经体、古叙利亚体、摩尼体。佛经体与安息语字体最相近,古叙利亚体为景教徒所用,基本上与古叙利亚爱司特兰格勒体同,但为适应粟特语语音,略有增减,基督教经典用此字体。摩尼体与中期波斯摩尼体相同,用于书写摩尼教经典,但摩尼教经典也有用其它字体者。此外,还有一种老粟特体,是指在敦煌发现的一批粟特人书信所用的字体,近似后来的佛经体。根据对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粟特文残卷及其他考古材料的研究,一般认为粟特文字母来源于叙利亚的阿拉米字母。阿拉米字母有22个,粟特文借用了其中17个。这套字母只表示辅音,不表示元音。行款有从右向左横写和自上而下竖写两种。传世文献有摩尼教、基督教、佛教经典和商业书信等。13世纪,蒙古族进入中亚后粟特文被废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