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常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239页(2237字)
【概况】:
异名 鸡跨裤(《贵州中草药名录》)
基源 为虎耳草科绣球属多种植物的根。
绣球属全世界约80种,中国约40余种。
原植物 腊莲绣球Hydrangea strigosa Rehd.,又名腊莲八仙花(陕西),硬毛绣球(浙江)。圆锥绣球H.paniculata Sieb.,又名驳骨木(广西)。伞形绣球H.angustipetala Hayata(H.umbellata Rehd.),又名甜茶(安徽、浙江)。
历史 本品始载于《图经本草》,附干蜀漆常山附项,云:“今天台山出一种草,苗叶极甘,人用为饮,其味如蜜,又名密香草,性亦凉,饮之益人,非此常山也。”而《植物名实图考》列入山草类,载:“大常山,江西庐山,麻姑山皆有之,丛生,绿茎圆节,长叶相对,深齿粗纹。夏时茎稍开四圆瓣白花,花落结子如黄粟米,累累满枝。俚医以治跌打”。
形状,主治俱与《图经本草》异。经考证,《植物名实图考》所述及附图二,与今绣球属植物相吻合。
形态 落叶灌木,高2~3m;老枝灰褐色,皮呈薄片状脱落,小枝初时被短伏毛。叶对生;叶柄长1.5~5cm,被短糙毛;叶片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8~23cm,宽3.5~8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带突尖的小齿,上面绿色,疏被短伏糙毛,下面灰色,有稍密或疏糙伏毛;中、侧脉两面突起,侧脉5~6对,弯曲向上。
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直径10~15cm,花序梗和花柄被毛;花二型;放射花有长达2.5cm的花梗,萼瓣4片,白色或淡红色,宽卵形,全缘或具疏齿,背面多少有毛;孕性花白色;萼筒倒圆锥形,疏被毛,裂片5,三角形,长不及萼筒的一半;花瓣长卵圆形,长约2mm;雄蕊10枚,不等长;子房下位,花柱2,宿存。蒴果半球形,宽约3mm,全部包于萼筒内,顶端孔裂;种子宽椭圆形,褐色,两端收缩成短翅,微扁;萼筒有纵肋。花期5~6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08页.图194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900~1500m的山坡林缘或路旁疏灌林中。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圆锥绣球与腊莲绣球的主要区别: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
叶在茎的下部为对生,在茎的上部为3叶轮生。圆锥花序;放射花大小不等,全缘,孕性花白色,子房半上位,花柱3。蒴果一半突出干萼筒之上,顶端孔裂。花期5~6月,果期8~9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06页.图1942)。生于海拔500~1700m的山地林缘、溪谷边或疏灌林阴湿地上。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日本也有分布。
伞形绣球 灌木,高约1m。幼枝暗紫色被卷曲柔毛。叶对生;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倒卵形,长5~9cm,宽2~3cm,顶端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近基部以上有小锯齿,上面黄绿色,下面蓝灰色或粉绿色,脉腋被簇毛。伞形花序无总梗,顶生于叶间;放射花黄绿色,大小不等。
孕性花黄色,花萼杯状,5裂;花瓣5,离生;雄蕊10枚;子房半上位,花柱3,宿存。蒴果卵形,顶端孔裂;种子无翅。花期6月,果期9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05页.图1939)。生于海拔800~1850m的灌丛中或溪谷边阴湿处。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
。【生药】:采集 全年可采,以冬季采者为佳。
挖出根后,浸于水中,擦去细根、糙皮,晒干。
鉴别 根圆柱形,常分歧,弯曲扭转,长10~30cm,直径0.5~2cm。表面深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粗皮除去者淡黄色,有细纵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黄白色,横切面可见放射状纹理,射线类白色。
气微,味微苦。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润透,切片,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
。【药性】:性味 辛、酸,凉。
功效 截疟退热,和中消积。
主治 疟疾,食积不化,胸腹胀满。
①《浙江中药手册》:“涤痰结,散肿毒,疗项瘿瘤,截疟。” ②《四川中药志》:“能消食积,解热毒。治疟疾,消肠中积热,除胸腹胀满,擦皮肤癣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服。
使用注意 胃寒者不宜。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疟疾:土常山15g,研细末。用鸡蛋1~3只,拌和后,煎成蛋饼,在发冷前1小时吃完;或单用土常山叶30g,煎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