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300页(5841字)
【概况】:
异名 干枣、美枣、良枣(《别录》),红枣(《医学入门》),大枣、枣子(《中药志》)。
基源 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枣的果实。枣属全世界约100种,中国约12种。
原植物 枣Ziziphus jujuba Mill.及无刺枣Z.jujuba Mill.var.inermis(Bunge)Rehd.
历史 大枣,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
《别录》称:“枣生河东平泽(今山西省境内)。”陶弘景云:“今青州(今山东省境内)出者形大而核细,多膏甚甜。”李时珍谓:“南北皆有,惟青,晋所出者肥大甘美,入药为良。”可见古代认为山东、山西为大枣的主要产地,而且认为山东产者质量较好。结合参考《大观本草》与《纲目》的附图,说明大枣的原植物古今完全一致。
形态 枣为落叶灌木或乔木,高10~15m。树皮褐色,有长枝、短枝和新枝,多呈紫红色或灰褐色,多为之字形曲折,具2个托叶刺,长刺可达3cm,粗直,短刺下弯,长0.4~0.6cm;短枝粗壮,当年生枝绿色,通常下垂,单生或数个簇生于短枝上。叶柄长1~6mm,在长枝上的可达1cm,托叶刺纤细,长期脱落;叶片纸质,卵形、卵状披针形或卵状矩圆形,长3~7cm,宽1.5~3.5cm,先端钝圆而具小尖头,基部近圆形,稍不对称。边缘具圆锯齿,两面无毛或仅下面有疏微毛,基生三出脉。
花小,淡黄绿色,两性,5基数,具短花梗,单生成2~8朵着生叶腋成聚伞花序;萼片卵状三角形;花瓣倒卵形,基部有爪,花盘肉质,圆形,边缘波状5裂;子房2室,与花盘合生,花柱突出于花盘的中央,2裂。核果卵形、长卵圆形,长2~3.5cm,直径1.5~2cm,成熟时红色,后变紫红色,中果皮肉质,味甜。花期5~7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48卷.第1分册.134页.图版36∶1-4)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海拔1700m以下山区、丘陵和平原,广为栽培。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原产中国,现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多有栽培。
无刺枣与枣的主要区别,惟无刺枣长枝无皮刺,幼枝无托叶刺而不同。花期5~7月,果期8~10月,生境与分布和枣相同。
。【生药】:
采集 通常在9月中旬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烘至皮软再晒干;或先用水略煮,使果肉柔软而外皮未皱缩时捞起,然后晒干。
药材主产于河南新郑、灵宝;山东临清、荏平、泰安;河北、山西、四川、贵州等地亦产。以山东产量最大,河南新郑产者质优。
鉴别
性状 果实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3.5cm,直径1.5~2.5cm;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略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顶端有-凹窝,其中常有小突尖状花柱残痕,基部稍凹陷,有圆形果柄痕。外果皮薄,易剥离;中果皮淡棕黄色或棕黄色,肉质肥厚呈海绵状,富糖性而油润;果核纺锤形,坚硬,两端尖锐,表面红棕色,有小疣点。
果肉稍有香气,味甜,嚼之富粘液性。以个大、色紫红、肉厚、油润者为佳。
显微 果肉横切面:外果皮最外面为1列切向排列的圆形或椭圆形表皮细胞,胞腔充满棕红色物并有颗粒状物;外被厚5~7.5μm的角质层;表皮内侧有4~6列厚角细胞,常含无色半透明的团块状物。中果皮由类圆形薄壁细胞构成,细胞间隙大,有的似分泌腔状,散列不规则走向的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含颗粒状团块和草酸钙方晶及簇晶。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90) 粉末:棕色,有香气,味甚甜,吸湿性强。
①外果皮组织黄棕色或棕红色,表皮细胞较小,表面观呈类方形、多角形或长方形,直径至22μm。长至32μm,胞腔内充满棕红色物,并常见1~3个圆形或类方形颗粒性块状物;断面观可见角质层,厚约10μm;表皮细胞下的细胞显黄色或黄棕色,表面观呈类多角形,壁稍厚,有的可见微细纹孔,含草酸钙簇晶。另有厚壁性细胞,具纹孔。
②中果皮细胞呈类圆形或圆多角形,有大形间隙,似分泌腔状,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方晶。 ③草酸钙簇晶 直径13~19μm。 ④草酸钙方晶直径5~30μm,长至35μm,一个细胞中常含数个结晶。
另可见导管。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94)
加工炮制 ①切制 取原药材用时破开。 ②蒸制取原药材洗净,蒸半小时,取出。
③炒制取净大枣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出锅,摊开,晾凉。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含异喹啉生物碱,有光干金藤碱(Stepharine)、N-去甲基荷叶碱(N-Nornuciferine)、阿士米洛宾(Asmilobine)[2]。
五环三萜类皂甙,有大枣皂甙Ⅰ、Ⅱ、Ⅲ(Ziziphus Saponin Ⅰ、Ⅱ、Ⅲ)[1,4]、酸枣仁皂甙B(Jujuboxide B)]4]。还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B2、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3]。水浸出物中并含D-果糖、D-葡萄糖、蔗糖、果糖葡萄低聚糖和少量阿拉伯聚糖、半乳糖醛酸聚糖、苹果酸、树脂、香豆素衍生物、鞣质、多种氨基酸、粘液质,还含环磷酸腺苷cAMP100~500mgmol/g,以及枣碱和枣宁碱[1]。
另含桦木酸、桦木酮酸(Betulonicacid)、齐墩果酮酸(Oleanonicacid)[5]。
参考文献 [1]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3 [2]中药志.第2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35 [3]中草药1983;14(10)∶471 [4]Chem pharm Bull 1981;29(3)∶676 [5]中草药,1992;23(11)∶609.
。【药理】:大枣含有很多3.5-磷酸腺苷(cAMP)活性物质;在试验各种中药方剂对白细胞内cAMP值的影响时,发现只有含大枣的方剂才有作用,推测大枣有增加白细胞内cAMP的作用[1]。
大枣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无效)对大鼠特异反应性疾病能抑制抗体的产生。对反应性抗体(Reaginic antibody)有抑制作用,而对非反应性抗体则无。这个活性成分为大枣在乙醇提取过程中产生的乙基-α-D-呋喃果糖甙;另外的研究也证明乙基-D呋喃葡萄糖甙衍生物对5-羟色胺和组胺有拮抗作用,并也都有抗变态反应作用[2]。
有报道从枣仁中分离出来的黄酮-C-葡萄糖甙Spinosin是产生镇静作用的有效成分[3],以后又从大枣提出物中分离出黄酮-双-葡萄糖甙A、证明有催眠、镇静和降压作用[4],可能是大枣引起“安神”的成分。
其它还有报道大枣在动物试验中,有保肝、增强肌力,抑制癌细胞增殖;大枣与芹菜用水煎服,可降低胆固醇等[4]。
参考文献 [1]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 1981;(3)∶28 [2]药学杂志(日) 1981;10(8)∶700 [3]Phytochemistry 1979;18(2)∶353 [4]中草药 1983;14(10)∶471
。【药性】:
性味 甘,温。
①《本经》:“甘,平。” ②《千金·食治》:“甘、辛,热。” ③《安徽中草药》:“微温,甘。”
归经 入脾、胃经。
①《纲目》:“脾经血分。”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主治 脾胃虚弱,久泻不止,脾虚浮肿,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脏躁。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②《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 ③《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澼。” ④《药对》:“杀附子、天雄毒。” ⑤《食疗本草》:“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⑥《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 ⑦《药品化义》:“养血补肝。” ⑧《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⑨《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⑩《中药大辞典》:“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捣烂入丸。外用: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凡有湿痰、积滞、齿病、虫病者,均不相宜。
①《医学入门》:“心下痞,中满呕吐者忌之。多食动风,脾反受病。” ②《本草经疏》:“小儿疳病不宜食,患痰热者不宜食。” ③《本草汇言》:“胃痛气闭者,蛔结腹痛及一切诸虫为病者,咸忌之。” ④《随息居饮食谱》:“多食患胀泄热渴,最不益人。凡小儿、产后及温热、暑湿诸病前后,黄疸、肿胀并忌之。
”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①配党参,治脾胃虚弱。
②配生姜,治脾胃虚寒,并能调和营卫。 ③配甘草、小麦,治妇人脏躁。
④配葶苈子,治咳喘或胸腹积饮。
方选和验方 ①十枣汤(《伤寒论》)治悬饮: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为末,(或以胶囊贮之),以大枣10枚煎汤,调服药末1.5~3g,每日1次,清晨空腹服。 ②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大枣10枚,甘草42g,小麦30g。上3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温分之服。
” ③十枣汤(浙江中医杂志1985;(11-12)) 治胸膜炎:大戟、甘遂、醋炒芫花各3~9g,大枣10枚。加辛温解毒药:荆芥、防风各9g,麻黄6~9g,杏仁9~15g;若见风热表证,用十枣汤加辛凉解表药:金银花、白菊花各15~30g,连翘9~15g,桑叶10~18g,薄荷6~12g;若见少阳证,用十枣汤加柴胡、黄芩各9~15g,姜半夏10~15g,姜竹茹9~12g,桑白皮30g,广郁金15g,生姜3片。
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纲目》:“治反胃吐食:大枣1枚(去核),斑蝥1个(去头翅)入内煨熟,去蝥、空腹食之,白汤下。” ②《三因方》:“治肺痈吐血并妄行:红枣(和核烧存性)、百药煎(煅)各等份。为细末,每服6g,米汤调下。
” ③《海上方》:“治走马牙疳:枣(去核,包信石,烧)、黄柏。同为末,布患处。” ④《千金方》:“治诸疮久不瘥:枣膏90g,水1800ml,煮取900m1,数洗取愈。” ⑤《本草汇言》:“治风沿烂眼:大黑枣20个(去核)、明矾末i.5g,和枣肉捣成膏,湿纸包,火内煨2刻,取出,去纸,水400ml,将枣膏煎汤,去渣,将汤洗眼。” ⑥《千金方》:“治虚劳烦闷,不得眠:大枣20枚,葱白7茎。上2味,以水600ml,煮200ml,去滓顿服。
” ⑦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4):“治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枣,每天吃3次,每次吃10枚,至紫癜全部消退为止。一般每人约需红枣500~1000g。
”
食疗 ①《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白术120g,干姜60g,鸡内金60g,熟枣肉250g。上药4味,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空腹时当点心,细嚼咽之。
②《醒国录》:“枣参丸,功用补气:大南枣10枚,蒸软去核,配人参3g,蒸烂,捣匀为丸,如弹子大,收贮用之。” ③《圣济总录》:“补益大枣粥;治中风惊恐虚悸,四肢沉重:大枣7枚(去核),青粱粟米30g。上2味以水700ml,先煮枣取300ml,去滓,投米粥食之。”
。【医药家论述】: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②李时珍《纲目》:“《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贻害多矣。
” ③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久服轻身延年,补中益气,坚志,强力,除烦闷,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损,小儿秋痢,杀乌头、天雄毒。
妇人脏躁,妊娠腹痛,烦闷不眠,诸疮久坏。” ④宁原《食鉴本草》:“生食损脾作泻,令人寒热腹胀,滑肠难化,瘦弱便不可食。熟食补脾,和诸药。凡中满、腹胀、牙疼者,俱不可食。小儿多食生疳,忌同葱食。” ⑤贾所学《药品化义》:“大黑枣,助阴补血,入肝走肾。主治虚劳,善滋二便,凡补肝肾药中,如滋阴降火汤、茯苓补心汤、产后芎归调血饮、保胎丸、养荣丸、四神丸,俱宜为佐使,因性味甘温,尤能扶脾养胃耳。” ⑥张璐《本经逢原》:“古方中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益津也。” ⑦仉朱漠《本草汇言》:“沈氏曰,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宜之。如龙潭方治惊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守,或中气不和,饮食无味,百体懒重,肌肉羸瘦,此属心、脾二藏元神亏损之证,必用大枣治之。佐用陈皮,调畅中脘虚滞之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