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小青龙合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428页(1960字)

本品由半夏(制)150g,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甘草(蜜炙)五味子各100g,细辛50g组成。

有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气,平喘咳为主药;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细辛、干姜、五味子温肺化饮,并敛肺止咳共为辅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品味甜、微辛,为棕黑色的液体,糖浆剂。每瓶装100ml。内服,1次15~20ml,1日3次。

遮光密封保存。 各家论述 ①《勿误方函口诀》:“此方治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而喘咳者。又于用溢饮之咳嗽,其人咳嗽喘急,寒暑到来之时必发作,吐痰沫不能平卧,喉中如结,心下有水饮,宜用此方。

若咳喘上气而烦躁者加石膏。” ②《校正方舆车》:“初学者,虽以小青汤作为治咳之主方,但其专效在于攻逐水饮,发散邪气。盖其咳乃水邪相激而发。

故用此汤发散邪气而咳自止也。” ③许弘《金镜内台方议》:“伤寒表不解,则发热。心下有水气。则干呕而咳。

此乃水气与溢邪相搏而成此症也。或渴。或利。或噎。

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喘者,皆有水气内攻也,故与此方主之。……此也,谓之小青龙者。

以其能发越风寒,分利水气。越超乎无地之间也。” ④宋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溢饮,身体疼重,及咳逆倚息不得安卧,或因形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喘急,呕吐涎沫,并宜服之。

”临床报道 ①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科将小儿喘咳229例分为挟热和挟寒两类分别进行治疗。其中挟寒者45例,应用小青龙汤,每隔1~2小时服药1次。

治疗后痊愈者31例,无进步者5例,不明显者9例。作者指出,若内热过盛者去干姜加生石膏;痰多加茯苓、陈皮;体弱者加西洋参[1]。 ②认为小青龙汤为发汗剂,有镇咳作用,适用于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有发热,无汗,咳嗽气喘,胸闷痰多稀薄,舌苔光滑,不渴饮,脉浮等症或有干呕者。若见咳逆倚息,不得平卧,烦躁不安者,可加生石膏[2]。 ③认为小青龙汤是表里双解而侧重化饮的方剂。用小青龙汤治疗37例小儿支气管炎,痊愈35例,好转2例,平均疗程14天[3]

④解表逐饮汤(小青龙汤)能发汗解表,解痉平喘,镇咳祛痰,健胃止呕,主要用于治疗外有表邪,内有寒饮之患者,其基本指征是恶寒重,发热轻或无热,胸满气急,咳嗽喘息,痰多而清稀,或有泡沫,喉痒干呕,上腹微胀,舌苔白滑,舌质暗红,脉弦滑等。现代多用于有上述表现的支气管炎(尤其是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水肿,流感等。

并指出本方辛温偏燥,不宜久服。文中附有验案数则[4]

⑤报道治愈一例过敏性鼻炎和高血压女性患者。起病频繁喷嚏,每逢吸入冷空气或气温变冷时立即发作,并流少量清涕,身体急剧发胖,血压24/16kPa(180/120毫米汞柱),脉弦。

诊为水湿停滞所致,投小青龙汤。 服药6周后,喷嚏基本消失。

血压降到19/12kPa(145/88毫米汞柱)[5]。 药理作用 上海中医学院用正交设计法对小青龙汤的平喘作用进行了折因研究。豚离体肺支气管灌流实验证明,ACh造成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麻黄具有非常显着的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增加肺灌流量的作用;五味子、白芍也有显着的作用;对由组胺造成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细辛具有显着的松弛作用。其它各味中药或作用不显着,或作用相反。

正交表中由上述4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其灌流量的增加率超过小青龙汤全方[7]。 质量研究 吉林省医药工业研究所研究本品中麻黄碱含量测定方法。选用溴麝香草酚蓝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磷酸盐缓冲液(pH=7.5)条件下,本品的麻黄碱基可直接与溴麝香草酚蓝所解离的阴离子定量络合成离子对,经氯仿萃取,再经硼酸酸化后,所释放出染料呈稳定的黄色溶液,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22nm。当被萃取液中麻黄碱的浓度在0.008~0.046mg/ml时,络合物浓度与吸收值关系符合比尔定律。本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回收率较好,可作为控制本品质量的方法[8]。依据化学动力学方法以麻黄碱为指标采用经典恒温法对本品的室温贮存期进行了预测,并进行了留样观察,结果表明,本品可稳定地贮存1.7年[9]

参考文献 [1]中华儿科杂志 1959;10(2)∶101 [2]中医杂志1955;(9)∶32 [3]中成药研究1985;(8):43 [4]新医学1974;5(11)∶576 [5]汉方の临床(日) 1977;24(3)∶14 [6]中成药研究1985;(8)∶41 [7]中成药研究 1986;(4):23 [8]中成药 1988;(8)∶14 [9]中成药 1988;(11)∶9

上一篇:小青龙片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一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