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飞天蜈蚣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629页(1384字)

【概况】:

异名 蜈蚣草、神仙对坐草、石上蜈蚣、落地蜈蚣、百足草(《陆川本草》)。

基源 为天南星科石柑属植物百足藤的茎叶。石柑属全世界约75种,中国约8种。

原植物 百足藤Pothos repens(Lour.)Druce,又名细蜈蚣草、姜藤、石蜈蚣、下山蜈蚣(广东),蜈蚣藤、鸭子草(广东)。

形态 附生藤本,长1~20m,分枝较细,营养枝具棱,常曲折,节间长0.5~1.5cm,节上气生根长1~2cm贴附生于树上;花枝圆柱形,具纵条纹,节间长1~1.5cm,不常有气生根,多披散或下垂。

叶片披针形,向上渐狭,长3~4cm,宽5~7mm,与叶柄皆具平行纵脉,细脉网结,但极不明显,叶片长楔形,先端微凹,长13~15cm,宽1~1.5cm;幼枝上叶片小,长1~2cm,宽3~4mm;叶柄长2~3cm,宽约4mm。总花序柄腋生和顶生,长2~3cm;苞片3~5,披针形,长1~5cm,覆瓦状排列或较远离;苞片腋内生花序;序柄细长,长11~13cm,基部有1长1~2cm的线形小苞片。佛焰苞绿色,线状披针形,锐尖,具长尖头,长4~6cm,宽5~8mm。肉穗花序黄绿色(雄蕊黄色,雌蕊淡绿),细圆柱形,长5~6cm,果时伸长可达10cm,粗1.5~2mm,具长约5~6mm的梗。

花密,径约2mm,花被片6,黄绿色,雄蕊和柱头稍超出花被,花药黄色。浆果成熟时焰红色,卵形,长约1cm。

花期2~4月,果期5~7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3卷.第2分册.17页.图版3∶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内石上及附生于树干上。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越南亦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 晒干用者置干燥处,防霉。

【药性】:

性味 辛,温。

功效 消肿止痛。

主治 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眼生翳膜。 ①《陆川本草》:“消中,止痛。治跌打,疮痈。

” ②《贵州民间药物》:“接骨,止痛。治劳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全国中草药资料选编》:“治乳腺炎,扁桃体炎等多种炎症:飞天蜈蚣研末,每次1g。” ②《中草药学》:“治牙痛:鲜飞天蜈蚣适量含嚼,或水煎服。” ③《陆川本草》:“治眼上(翳)膜:飞天蜈蚣、钱凿草等份。双料酒少许共捣烂,用白布袋盛药,放于病眼周围,日10余次。” ④《中草药学》:“治毒咬伤:鲜飞天蜈蚣捣烂外敷或水煎服。” ⑤《中草药学》:“治外伤出血:飞天蜈蚣研粉撒布外包。”

食疗 《贵州民间药物》:“治劳伤或跌损疼痛:铁斑鸠15g。泡酒服”

上一篇:女菀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一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