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五倍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848页(7912字)

【概况】:

异名 文蛤、百虫仓(《开宝本草》),木附子(《现代实用中药》)。

基源 为绵蚜科动物角倍蚜寄生于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等叶上的虫瘿。

原动物 角倍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又名倍蚜、五倍子蚜(通称)。

历史 本品首载于《本草拾遗》,云:“治肠虚泄痢,熟汤服。”《开宝本草》名百虫仓,谓:“疗齿宣疳,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中国动物药》收为昆虫类药。

现代多做为收敛固涩药用。

形态 成虫分有翅型和无翅型两种。

有翅型较无翅型体稍大,淡黄褐色至暗绿色。蜡板发达,体被白色蜡粉。

秋季有翅型触角5节,第3节最长,第3~5节的感觉圈数为Ⅲ∶Ⅳ∶Ⅴ=10∶5∶10,环形,宽阔。春季,有翅型的感觉圈数比上记数多。

翅透明,翅痣长,呈镰刀状弯曲。前翅中脉不分枝,基部消失。后翅脉正常。距1节。

无腹管,尾片小,半圆形。

生境与分布 春季五倍子蚜虫在其寄主盐肤木上,产生雌性及雄性无翅幼虫。交配后雌虫产生单性无翅雌虫,即于嫩叶上啄取液汁生活,同时分泌唾液,使叶组织中的淀粉转为单糖,并刺激细胞增生,逐渐形成外壁绿色、内部中空的囊状虫瘿,虫体即藏于其中。虫瘿初呈小球形,以后逐渐增大。与此同时,囊内雌虫反复进行单性生殖,在虫瘿成熟时囊中仔虫可达4000个以上,并由无翅蚜虫发育成有翅蚜虫,不再取食。

虫瘿外壁此时已转为红色,鞣质含量最高,应及时采收。如果不及时采收,则虫瘿逐渐萎缩以至破裂,有翅成虫飞出,寄生于提灯藓属植物上再胎生幼虫,分泌白蜡状物覆盖虫体,进入越冬,到次年春节发育成有翅胎生雌虫,再飞到盐肤木上产生雌雄无翅幼虫。中国广泛分布。

此外,五倍子原动物还有若干种蚜虫,如:棓蛋蚜M.paitan Tsai et Tang、圆角棓蚜Nurudea sinica Tsai et Tang、棓花蚜N.shiraii Matsumura、红棓花蚜N.rosea Matsumra、小铁枣倍蚜Meitanaphis elongallis Tsai et Tang、枣铁倍蚜Kaburagia ensignallis Tsai et Tang、蛋铁倍蚜K.ovogallis Tsaie et Tang、铁花倍蚜Floraphis meitanensis Tsai et Tang等。

角棓蚜或棓蛋牙等的瘿中幼虫亦供药用,名为五倍子内虫,首见于《纲目》。

采集 角倍蚜的虫瘿被称为“角倍”,多于9~10月间采收;倍蛋蚜的虫瘿称为“肚倍”,多于5~6月间采收。如收采过时,则虫瘿开裂,影响质量。

采得后,入沸水中煎后,将内部仔虫杀死,晒干或阴干。药材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广西,湖南、河南、甘肃、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亦产。以角倍的产量为大,肚倍的质量为佳。

鉴别

性状 ①角倍,又名菱倍、花倍。

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到灰棕色,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质坚脆,中空,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尸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壁厚1~2mm,内表面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气微而特异,味涩而有收敛性。以皮厚、色灰棕、完整者为佳。 ②肚倍,又名独角倍。

呈纺锤形囊状或长圆形,无突起或分枝,外表毛茸较少,壁厚2~3mm,折断面角样,较角倍光亮。以个大、皮厚、质坚、完整者为佳。

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加50%乙醇浸泡过夜,滤过,滤液浓缩,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甲醇-乙酸(49∶9∶4)为展开剂,展开后,喷以5%三氯化铁试液显色,斑点呈蓝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528)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敲开,除去虫垢,杂质,捣碎。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压。

【化学】:

含五倍子鞣质(Gallotannin)60~77%。五倍子鞣质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平均分子量1434,主要组成是五-十-没食子酰葡萄糖(Pentaundecagalloylglucoses),核心结构是1,2,3,4,6-五-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se),在葡萄糖C-2、C-3和C-4位连有若干缩合没食子酰基[1,2]

参考文献 [1]中草药成分化学.科学出版社.1977∶168 [2]J Chem Soc Perkin Trans I 1982(12)∶2963

【药理】:

鞣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皮肤、粘膜、溃疡面接触鞣酸后,其表面组织蛋白质即被凝固,造成一层被膜而呈收敛作用;同时小血管也被压迫收缩,有止血功效,腺细胞的蛋白质被凝固引起分泌抑制,产生粘膜干燥;神经末梢蛋白质的沉淀,可呈微弱的局部麻醉现象。

鞣酸可与若干金属、生物碱或甙类形成不溶物,而用作解毒剂;因其收敛作用而减轻肠道炎症,可用于某种功能性腹泻,鞣质大量时(如过度饮茶)可干扰食物之吸收,但少量时被结合的蛋白质可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中重新释出,并无大害,但很大量时可引起刺激、腐蚀、特别是空腹时可致疼痛、呕吐、下泻或便泌。鞣质在体外试验,示抑菌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92

。【药性】:

性味 酸、涩、寒 ①《开宝本草》:“苦、酸,平。” ②《纲目》:“酸、咸,平。” ③《本草备要》:“咸、酸、涩,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酸、咸,平。” ⑤《中草药学》:“酸,平。”

归经 肺、大肠、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肾三经。” ④《中草药学》:“入肺、肾、大肠经。”

功效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止血敛汗,收湿敛疮。

主治 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脱肛,自汗盗汗,遗精,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肿毒,疮疖,皮肤湿烂。 ①《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熟汤服。” ②《日华子本草》:“治中药毒,消酒毒。” ③《开宝本草》:“疗齿宣疳,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 ④《图经本草》:“生津液。” ⑤《本草衍义》:“口疮,以末掺之。” ⑥《本草衍义补遗》:“善收顽痰,解诸热病。” ⑦《本草蒙筌》:“煎汤洗眼目,消赤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 ⑧《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用于火伤及烫伤。”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肺虚久咳,盗汗,消渴,久泻久痢,便血,滑精,遗尿。外治口腔溃疡,烧烫伤,外伤出血,并可治脱肛。” ⑾《中草药学》:“久痢,久泻,便血,崩漏,脱肛,自汗,盗汗,皮炎,外伤出血,宫颈糜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末服,或入丸、散。

外用: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骨,治虚劳遗浊。

②配大黄,治一切肿毒。 ③配白僵蚕,治咽肿悬痈。

④配青黛,治走牙疳。

⑤配蔓荆子,治风毒上攻头面诸证。

方选和验方 ①玉锁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虚劳遗浊:五倍子180g,白茯苓120g,龙骨60g。为末,水糊丸,梧子大。

每服40丸,食前盐汤送下,日3服。 ②五倍子散(《圣济总录》)治一切肿毒:五倍子、大黄、黄柏各30g,锉,共捣罗为散,新汲水调如糊,日三、五度,涂敷患处。

③五倍散(《圣济总录》)治金疮血不止:五倍子,生,为细散,干贴。 ④独珍膏(《普济方》)治软硬疖,诸热毒疱疮:五倍子,炒焦为末,油调,纸花贴。一方水调涂,仍入麻油数点。 ⑤《朱氏集验医方》:“治咽中悬痈,舌肿塞痛:五倍子末、白僵蚕末、甘草末等份,白梅肉捣和丸,弹子大,噙咽,其痈自破。” ⑥《痘疹便览》:“治走马牙疳:五倍子、青黛、枯矾、黄柏等份。为末,以盐汤漱净,掺之。

” ⑦《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脱肛:五倍子30g,煅枯矾3g,陈胆星10g。先将五倍子及枯矾共碾成极细粉,次将陈胆星加水适量,熬成稀糊状,再加入上列药粉调和成膏。

每次大便时直肠脱出,经以药物煎水熏洗托上后,旋用此药膏涂搽肛门之四周。又每晚临睡时亦可涂搽1次。” ⑧《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水田皮炎:五倍子15g,床子30g,韭菜子15g,白明矾9g,白烧酒75g。将四种药杵成粗末,贮入玻璃瓶中,再注入白烧酒,并塞紧瓶塞,浸泡3天后(浸泡时,每天早、晚宜各摇瓶1次,震荡使药渗透)方可使用。

以新毫笔蘸药酒适量涂搽患处,每日早、中、晚各1次。” ⑨《中草药外治验方选》:“治倒睫毛:五倍子15g,大白及9g。上2药分别碾成极细末再和匀,用糯米粉或炼蜂蜜少许调成糊状,涂敷于眼皮上,待干。” ⑩五倍酽醋散(《中医验方汇选》)治一切痈疽阳毒未化脓者:五倍子9g(焙黄),梅片0.9g,麝香0.09g,血竭1,5g,酽醋120g。

前4味药分研细末,再用酽醋熬去水气,约剩三分之一,冷后调入药末,涂患处,每日1次。 ⑾五倍子膏(《中医验方汇选》)治脑后发(俗名砍头疮):五倍子250g,蜈蚣3条,冰片9g,蜂蜜180g,陈醋250g。

将五倍子簸净,炒微黄,蜈蚣焙,与冰片各研细末。

先将蜂蜜炼至滴水成珠,入五倍子末搅成硬膏,再入陈醋化为软膏,凉后,下入蜈蚣、冰片末搅匀即成。

临用时,先用花椒熬水,蘸药棉将患处洗净,然后摊药膏于青布上贴之。每日换1次。

⑿五倍子枯矾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非交通型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五倍子10g,枯矾10g。加水约300ml,煎半小时,待温,将阴囊放入药液内浸洗,并用纱布湿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每次使用时均需加温。在用药前先用温水洗净外阴部。

⒀福建中医药1991;(4):“治小儿口腔炎:五倍子9g,黄连3g。共研为细末,取适量置杯中,加水过药面,白酒1~2滴,放锅中,隔水炖10~15分钟,待冷后,蘸药水涂擦患处。

1日数次。” ⒁福建中医药 1991;(4):“治脱肛:五倍子、煅龙骨各等份,共研为细末。先用2%硼酸水洗净患处,用棉球蘸药水扑于肛门之周围,轻轻按上。” ⒂福建中医药 1991:(4):“治手脚皲裂:五倍子10g,紫草5g。共研为细粉,撒于皲裂周围皮肤上,外用胶布贴住。” ⒃福建中医药 1991:(4):“治上消化道出血:五倍子6g,加水煮至100ml。每日1剂,分3次服。” ⒄《临床验方集锦》:“治脱肛:五倍子12克,煅牡蛎12g,煅龙骨12g,枳实3g,云南白药8g。前4味药共研极细末,与云南白药混匀装瓶备用。

用时先用3%温盐水坐浴,再外涂石蜡油,后将上药粉均匀地薄层撒扑其粘膜面,手法复位后卧床休息1小时。

” ⒅五倍子膏(江西中医药 1981:(3))治小儿腹泻:五倍子15g,枯矾10g,黄蜡30g。先将五倍子、枯矾研末加入黄蜡溶化,搅拌成膏状,贴于脐眼上,每日1贴。

⒆复方五倍子散(河南中医 1985:(2))“治口腔溃疡:五倍子15g,青黛、月石各10g,枯矾、冰片各2.5g,珍珠粉1.5g。共研细末,吹患处。

” ⒇江苏中医 1991;(10):“治阴道炎:五倍子、黄柏、川花椒、地肤子、龙胆草、明矾各20g,木槿皮、土茯苓、蛇床子、百部、苦参、鹤虱、白鲜皮、杖各30g。加水3000ml,煮沸15分钟,去渣,用药液坐浴,洗外阴及阴道,1日1次,共用10天。” (21)云南中医杂志 1989;(5):“治带状疱疹:五倍子,紫草,黄连,生石膏,生石灰等份为末,调膏外搽。” (22)江苏医药 中医分册 1979:(3):“治急性菌痢:五倍子2500g,诃子2000g,研粉装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 (23)二子散(河南中医 1990;(2))小儿腹泻:车前子3份,五倍子1份,研末混合。4~12个月每次服1g,1日3次,1岁以上者,按每岁1g为基本量递增。 (24)复方五倍子液(河南中医 1987;(4))治疗胃出血:五倍子30g,诃子10g。加水200ml,煎煮至100ml左右,倾出煎液,再加水160ml煎煮,过滤后将两次滤液混合,再煎至60ml,复加明矾10g,加热溶解后过滤。为延缓鞣酸水解,可加入甘油6ml,制备成棕褐色液体,取上清液储存备用。在内镜观察下紧急止血,若病灶表面有血凝块或污秽物覆盖,可先用活检钳夹干净或注水冲洗后再行喷洒五倍子液。

一般喷洒剂量视出血范围大小而定,常为2~10ml。可先用注射器吸取五倍子液,接上塑料导管,经内镜活检孔插入导管注药于出血区。

单方应用 ①《纲目》:“治泻痢不止:五倍子30g,半生半烧,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30丸,红痢烧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汤下。” ②《三因方》:“治脱肛不收:五倍子末9g,入白矾1块,水200ml,煎汤洗之。” ③《妇人良方》:“治产后肠脱:五倍子末掺之;或以五倍子、白矾煎汤薰洗。” ④《纲目》:“治盗汗:五倍子末,荞麦面等份。水和作饼,煨熟。

夜卧待饥时,干吃2~3个,勿饮茶水。” ⑤《纲目》:“治自汗、盗汗: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 ⑥《世医得效方》:“治消渴饮水:五倍子为末,水服2~3g,日2服。” ⑦《全幼心鉴》:“治粪后下血,不拘大人小儿:五倍子末,艾汤服3g。” ⑧《濒湖集简方》:“治小便尿血:五倍子末,盐梅捣和丸,梧子大,每空腹酒服50丸。” ⑨《纲目》:“治鼻出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鲜绵灰等份,末饮服6g。” ⑩《卫生易简方》:“治牙缝出血不止:五倍子,烧存性,研末敷之。” ⑾《朱氏集验医方》:“治孕妇漏胎:五倍子末,酒服6g。” ⑿《卫生易简方》:“治头疮热症,风湿诸毒:五倍子、白芷等份。研末掺之.脓水即干。如干者,以清油调涂。” ⒀《普济方》:“治聤耳:五倍子,先以绵拈干,置末约0.2g入耳中。” ⒁《圣惠方》:“治阴囊湿症,水出不瘥:五倍子,腊茶各15g,腻粉少许。研末,先以葱椒汤洗过,香油调搽。” ⒂《纲目》:“治疮口不收:五倍子,焙,研末,以腊醋脚调涂四周。” ⒃《医方大成论》:“治手足皲裂:五倍子末,同骨髓填纳中。” ⒄《广东医学》:“防治水田皮炎:五倍子500g,研成细末,放入白醋4kg中溶解,在下水田前,涂抹四肢受水浸泡处,使呈一黑色保护层。如已患水田皮炎,涂抹后半至1天内,患处渗出停止,疼痛减轻。” ⒅《艾滋病的中医防治》:“治艾滋病者自汗盗汗:五倍子研末,以清水调成糊状,贴于脐中,每天更换1次,或2~3天更换1次。” ⒆浙江中医:“治睫毛倒卷:五倍子30g,研细末,加入蜂蜜或醋适量调匀,拌成糊状。用时先洗净眼睑皮肤,然后再将适量的糊剂涂于距睑缘2mm处,每日1次,一般连涂3~10次,可望倒睫矫正。” ⒇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治拔牙创面出血:8拔牙后出血不止,可用五倍子粉末适量撒于创内(避免唾液侵入),3~5分钟内拔牙创面即为一层黄白色薄膜所覆盖,血块凝固于薄膜之下,无须咬棉纱条压迫。上颌牙拔除,粉末撒入不易,有时须稍加压迫以促进血液凝固。” (21)《中国秘方全书》:“治风火牙痛:五倍子末,冷水调敷腮颊,甚效。” (22)《中国秘方全书》:“治耳底流脓水:取五倍子,数量不拘,研成细粉末,用香油调敷之。” (23)《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念珠菌口炎:五倍子20g,冰片3g。共研细末,贮瓶中备用。每日2次,将上药吹于患处。

” (24)五倍子膏(《中医验方汇选》)治小儿疳疮、口舌诸疮,疼痛或时流涎水:五倍子3g(炒),冰片0.9g,干醋少许。五倍子用砂锅炒黄,加入冰片研为极细末,滴入醋少许调成稀糊,用翎蘸涂患处。 (25)五倍子膏(新医药学杂志1974;(7))治外伤:五倍子500g,炒成深黄色,研细末,加适当醋和蜜(醋蜜等量)调成糊状,敷患处。

(26)浙江中医杂志 1989;(10):“治小儿夜啼:五倍子1.5g,加水80ml。浓煎,于睡前顿服,每日1次。”

。【医药家论述】:

①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五倍子,噙之善收顽痰,解热毒,佐他药尤良,黄昏咳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宜五倍子,五味敛而降之。” ②李时珍《纲目》:“盐麸子及木叶,皆酸咸寒凉,能除痰饮咳嗽,生津止渴,解热毒、酒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诸病。五倍子乃虫食其津液结成者,故所主治与之同功。

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烂。”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五倍子,《本经》主齿宣疳,风湿癣疮,及小儿面鼻疳疮者,皆从外治,取其苦能杀虫,酸能平敛浮热,性燥能主风湿、疮痒脓水。五痔下血者,大肠积热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肺得敛肃,则大肠亦自清宁也。

藏器疗肠虚泄利;日华子主生津液,消酒毒;李时珍谓其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者,悉假其入肺清金,收敛固脱之功耳。”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五倍子,按书既载味酸而涩,气寒能敛肺经浮热,为化痰渗湿,降火收涩之剂;又言主于风湿,凡风癣痒瘙,目赤眼痛,用之亦能有效。得非又收又散,又升又降之味呼?讵知火浮肺中,无处不形,在上则有痰结、咳嗽、汗出、口干、吐衄等症;在下则有泄痢、五痔、下血、脱肛、脓水湿烂、子肠坠下等症;溢于皮肤,感冒寒邪,则必见有风癣痒瘙、疮口不收;攻于眼目,则必见有赤肿翳障。用此内以治脏,则能敛肺止咳,固脱住汗,外以治肤熏洗,则能祛风除湿杀虫。药虽一味,而分治内外,用各不同。非谓既能入肺收敛,又能浮溢于表,而为驱逐外邪之药耳。

书载外感勿用,义实基此。”

上一篇:五积散洒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一卷目录
分享到: